“人效”的全称是“人力资源效能”,对应的英文是“HR Efficiency”,而“Efficiency”,是投产比、效率的意思。这就产生了一个非常明显但鲜有人提及的问题——为什么不直译为“人力资源效率”,而要翻译为“人力资源效能”?
我算是国内几个最早研究“人力资源效能”的人,这里,我给出一个解释。
一、主打防守的模式
人效是个投产比,分母是“人力资源投入”,分子是“财务或业务产出”。从数学逻辑上看,要提升人效,显然有两种模式:
第一种模式主打防守,主张减少分母,即“降低人力资源投入”。
具体做法是,精简机构、压缩编制、裁撤人员。考虑一般的企业里多多少少都有组织冗余,这样的做法显然是立竿见影。但问题是,一方面,这种做法不可持续,组织规模不可能无限缩小;另一方面,如果没有理解组织的运作机制,盲目压缩组织,很有可能导致业务流程和组织氛围被破坏,进而影响产出(分子),最终得不偿失。
事实上,大多企业就是在这条错误的道路上“砥砺前行”。2015年左右,我为国内一家年营收千亿的企业担任人力资源顾问,当时我就为他们引入了最先进的人效管理理念。也就是说,很多现在才流行起来的概念,我在十年前就给他们讲过了。当时现场的反馈很有意思,相当一部分HR认为:“穆老师,您这理念很好,但现实中,HR能够控制的只有分母,要提升人效,我们只能动刀砍人、砍组织。”
道理我都讲透了,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分母,所以,人效管理的理念并没有在这家企业落地生根。不能不说,这是一种遗憾,规模如此庞大的企业,但凡找一两个试点,尝试探索人效管理,形成成本端的竞争力和经营者的效能意识,他们现在的江湖地位,就不会如此憋屈了。
二、主打进攻的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主打进攻,主张增加分子,即“增加财务或业务产出”。
有一部分企业,的确能够只管业绩增长,不管人力投入。甚至他们在人力资源投入上豪掷千金,还会被认为是“有格局”“有眼界”“战略性储备”。
说白了,如果业绩保持高速增长,人力资源这点投入,还不是九牛一毛?老板们进而就可以上价值——“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好的人才决定了企业的未来,找人才,不应该看价格。”
眼看着这些企业在人力资源投入上的“大手笔”,其他企业的HR就开始泛酸——“看看人家的老板,看看人家的企业,看看人家的HR!我们就没打过这么富裕的仗!”
其实,这种“全力进攻(分子),不管防守(分母)”逻辑,还是因为企业有业绩增长的势能。老板们大可以把这种势能归结于自己在人才上的全力投入,甚至可以举出个别人才改变竞争格局的个例,但说到底,这种势能还是来自于宏观经济和行业的红利,显然是倒果为因嘛。但舆论就是慕强的,当你业绩好了,你说什么别人都会认为全是对的。
我从来不相信那种豪掷投入,然后赌不确定性产出的投资模式,这种模式赌性太大,不靠谱。这就好比有的头部投资机构,宣传自己的理念是“投赛道”,也就是哪个赛道上出现机会的时候,就投这个赛道上几乎所有的头部项目。他们形容为,一把飞镖扔出去,总有一个落在靶盘上。但现实却在打脸,经济红利期过去了,进入寒冬了,他们的这种投资模式就不灵了。所以,不要把“蒙对了”说得这么清丽脱俗嘛。
三、防守反击的模式
不考虑经济周期,人力资源的投资,也不能是只管防守(分母)的“龟缩”;如果考虑现在是经济寒冬期,人力资源的投资,就不能是只管进攻(分子)的“豪赌”。
进一步看,即使现在经济再回归上行期,依赖“豪赌”模式的HR们价值就会被认可,就有前途吗?显然也不是呀。他们所谓的专业成功,在老板和业务部门眼中,不过是蝇附马尾,企业要不要干掉HR,全凭老板心情。
两种模式本质的问题,都是割裂了进攻(分子)与防守(分母)之间的关系。奉行两种模式的企业,都不清楚人力资源投入是如何产生业绩的,他们只能“抓一头”。
我主张的人效管理,是防守反击的模式,是把有限的人力资源筹码进行合理配置,最大程度确保企业的确定性增长。直观来说,即使一个企业人力资源总投入不变,我认为,通过优化配置方式,也能明显提升人效。因为大多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方式,实在有点像是“蒙眼放筹码”“菜市场议价定编制”,造成的局部冗员那可不是一点点。把冗员挤出来,放到一些真正需要人力投入的领域里,再辅以若干的人效赋能手段(选用育留等),业绩增长自然就来了。
如果考虑我的这种理念,人力资源效能,应该就有两层意思:一是“效”,即效率;二是“能”,即产出。这个概念本身就有导向性,它表面是防守反击,其实是一种精实增长的进攻理念,它坚信人力资源投入和业绩产出之间的强联系,认为通过人力资源职能的各种工具能够推动经营。有没有发现?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人力资源专业的革命,野心还挺大的!
这样看来,中文博大精深,“人力资源效能”的翻译,实在是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