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第18号台风“桦加沙”,这个从一周前便开始预告的超强台风最终擦着珠三角的边,在粤西阳江市登陆,阳江气象站测得16级大风。深圳并非中心,但风暴仍然打乱了这座高速运转城市的节奏。
罕见的“五停”通知,让这座以效率著称的城市迎来26小时的短暂静止:地铁停运、商超抢购、避难所开放,全年无休的外卖骑手和网约车司机也停了下来,为了度过接下来没有外卖、无法外出的一天,不会做饭的年轻人搬空了超市的自热食品。
暂停的26小时,也让人们得以窥见一个不一样的深圳:路上没有喇叭和轰鸣、傍晚时分就亮起万家灯火;以及支撑着城市运转的普通人难得的体验日常生活的珍贵片刻。
等待一场大台风
在台风已经成为家常便饭的深圳,台风“桦加沙”依然吸引了足够多的关注。
“台风界的巨无霸”“珠三角史上最强台风之一”“西北太平洋最大风王,体型面积超过整个广东省”“致灾程度接近或相当于2018年台风山竹”“广东或遭遇人类最大的台风灾害”……9月22日,官方通报中已经用“巨灾”的字眼来预警这次台风。看到手机里一条接一条地弹出这样的新闻和预警,所有深圳人都开始为这次台风做准备。
9月22日,深圳难得是一个万里无云的大晴天。这让人们更加确信这场台风的猛烈——台风中心像一个抽风机,吸引周围空气向中心汇聚,天越晴,就说明台风能量越充沛、结构越完整。
曾经经历过“山竹”台风的深圳人一听是17级台风,翻箱倒柜找出“山竹”期间用过的胶带贴窗户,防止玻璃爆裂,又把车开到了商场高层停放,怕被淹。
孟遥租的房间有一扇大大的推拉窗,床就在窗边,她听说这次台风级别非常高,特意上小红书学了一下大家都说的“米字”怎么贴,只是本来准备买的高韧纤维胶带售罄,最后只买到了普通胶带。贴完不放心,又把家里的贵重物品,相机和平板电脑收到了柜子里。
● 玻璃上被贴上米字。拍摄:李丹
孟遥这两天最爱用的表情包是腾讯大楼下被麻绳绑住的企鹅,“拴Q”,充分代表了她和一众深圳市民的心情。同样被拴住的还有垃圾桶、阳江大鹅、长椅上的麦当劳叔叔、“戴珍珠耳环的猫”等大型玩偶和户外装置。
作为民生保障之一的生鲜超市,“叮咚买菜”在广东地区9月23日整体备货量比日常高50%以上,盒马一门店备货量增加80%以上。但这都不足以应付市民抢购的热情。
有人在网上刷到超市货架清空的照片、线上超市运力过载下不了单的截图,紧张得一下班就去逛了好几个超市,但每个超市都是人,都排了长队,最后,她只抢到了一把香菜。
小象超市库房里,鼓鼓囊囊的购物袋堆在地上,挤得人落不下脚。“昨天上班,捡了一单7排鸡蛋,一排20个。真的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140个鸡蛋,真的不知道吃到什么时候”,“每单都有水,手已经废了”,分拣员们吐槽。有分拣员晒出截图,待分拣的有三千多单。
22号傍晚,龙华区的一家生鲜超市货架早就空了,上面唯一一个绿色的物件不是蔬菜,而是大喇叭,循环播放着“大家不要着急,不要惊慌”。
深圳人西西从小到大见证了无数台风,但这次还是她“疫情之后第一次看到超市没菜了”。而广东人最后的倔强是,蔬菜的货架剩下的只有辣椒,速食区剩下的只有火鸡面。
道路上有环卫工人争分夺秒地砍树、清下水道、清垃圾桶,城管部门排查树木58.84万株,修剪树木1.89万株,加固13.02万株;小区的物业挨家挨户敲门,检查门窗,并早早地给车库安上了防汛挡板。有个物业人,管四栋楼,走了26层,推了几百扇窗。
● 台风过后,掉落的树枝和被压倒的单车。拍摄:李丹
9月22日,深圳供电局发公告称已完成全市树隐患清理590处,外飘隐患清理229处,漏水隐患和封堵治理179处,大门隐患整治31处,拉线加固77处。
深圳全市开放了865个应急避难场所,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和危房住户,被政府统一安置在了地铁站、学校、体育馆等避难所,一人一条毯子、凉席,免费发放水和食物,有的避难所还在大屏幕上放电影。
政府安置人,人安置猫。因为担心流浪猫们在台风天的安全,一些市民把遇到的流浪猫暂时带回家,有小区住户在楼下贴出告示,“因台风天近,A栋楼下橘白猫已由本户暂时收养避险,请勿担心”。
一座城市被迫停下
23日中午十一点落地深圳机场,我的手机弹出的第一个消息,是深圳宣布从下午两点停工、停业、停市。下一条消息,是我此行来参加的活动开始时间从两点半临时提前到了一点半,赶在停工前匆匆举行。
起初,包括谢仟在内,没太多人期待深圳会因为台风停工,“之前那么多次台风都没停工,最多就是提前一小时下班”。直到看到广东省除了广州深圳外其他城市基本都陆续发出“五停”通知,谢仟心里才出现一些停工的希望。
毕竟在深圳,即便是2018年的“山竹”台风也没有停工。西西经历过“山竹”,那年台风来时正是周末,周一台风刚刚离境,道路上堆满了刮倒的树干、枝叶,深圳人就翻山越岭地去上班,诞生了不少神图。有人形容自己像猿人那样爬过数棵树,身上挂满了枝叶,“深圳人是不可能不上班的”。西西也是其中一员,走在人行道上,仿佛穿越丛林。
一直到正式发出“五停”通知前的几小时,网上流传的都是些无奈的段子:“广州深圳五停:停止抱怨,停止幻想,停止休息,停止摸鱼,停止吹水”“深圳:受工作影响,原定周三的台风取消”“其他城市:全市五停,深圳:上班可以穿拖鞋,伞要放门外”。
这场超级台风打乱了定好的计划、工作的秩序,支撑一座城市运转的齿轮,一个一个停下了。
最先停下的是学校,22日晚,深圳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停课。
大多数公司跟着市政府的通知走,让员工两点之前回家,放假或远程办公。孟遥在南山区的一个科技园工作,附近的地铁站聚集了回家的打工人,她第一次在工作日的中午差点挤不上地铁。
但有时候,休息的权利得靠自己争取。谢仟在一家新能源车企工作,中午看到政府发布的通知时,她和所有同事都在等公司下发通知,一直等到规定停工的两点,也没等来通知。
很多人开始打12345,在民意速办上举报公司不停工、不合规,她又听同事说,刷到有应急管理的车来公司检查了。总之,不知道是反映的人太多,还是另有原因,两点四十左右,办公室忽然口头通知,大家可以回家了。
因为每个人都想立刻回家,下班时间太过集中,园区也发生了拥堵。有同事平时回家20分钟的车程,这天开了40分钟连园区都没出去。
一家通讯大厂的员工没有这样的机会。西西没有接到不上班的通知,准确来说,是没有任何通知,“那就是默认正常上班”。
次日深圳宣布继续“五停”,而西西早上八点多已经出现在了工位,公司基本全员到岗。公共交通、网约车甚至共享单车都停运了,西西只能喊老公起来开车送她上班。但比起她没有交通工具,在风雨中步行40分钟浑身湿透的同事,她还不算最糟,“安全隐患肯定有,谁知道天上会刮什么下来。牛马被通知上班,不得不上”。
最后停下的,是那些如毛细血管一样存在城市中的杂食便利店、社区餐饮店。下午四点多,我在居民楼下的烧腊店买到了最后半只烧鹅,店员在打包最后的外卖单,档口的师傅一边斩鹅腿一边说,“我们这是坚守岗位”。隔壁的美宜佳便利店还在正常营业,不断有人走进去带走货架上为数不多的泡面。酒店的员工们关上大门,在门缝堵上沙袋,他们没有回家,住在宿舍,照常为客人提供服务。
到晚上六点,外卖平台下线了深圳地区的服务,所有的外卖骑手都回家了。怪兽在今年年初被裁员后成为了一名众包骑手,这一天,过去三四元的单可以赚七八元,但他没有上线接单,决定准备些物资就回家休息。
晚上八点,飞机停航、地铁停运、网约车服务下线、高速封路。路上不再能见到人和车辆,有人说自己终于不用戴着耳塞睡觉,也有说自己作为感官过载的人,终于能好好休息。这座城市迎来了少有的中场暂停。
“我们太渴望休息了”
当我问李潮得知台风来袭时是什么心情,李潮反问我:“你想听正确的还是真实的?”
从听说这次台风会比“山竹”还严重开始,他心里就有种难以宣之于口的隐秘的期待。“理智上,知道台风是灾害,但我和身边的人心里都希望越大越好,因为我们太渴望休息了。”
李潮是河南人,自嘲“从小卷出来的”,但到深圳工作四年多,还是时常感叹这座城市节奏之快、工作之“卷”。商场开到11点,24小时营业的商店也不在少数,从晚上八点到十点,都是晚高峰,地铁上挤满了刚下班的打工人。而他自己平均每周工作6天,每天在公司从早上八点半待到晚上八点半,从年初到现在,这两天是他唯一一次感到休息、放松的时刻。
尽管也还是要远程办公。停工前,他们开会安排好了各自的工作任务,那天下午六点,李潮其实还未完全做完,“但我不想做了,我要休息了”。
这座追求极致效率的城市,已经很久没有像这样停下来了。有人说两点停工回家的路上,人人脸上都洋溢着快乐的笑容。李潮也看到领导的朋友圈,“台风来了大家都好放松,我也要抓紧出去溜达”。
李潮住在光明区一个靠近城中村的小区,停工后他先回了趟家,第一次在工作日的白天见到自己养了几年的小猫,原来猫白天是懒洋洋的。下午五点多他出门,第一次在傍晚时分看到路边有父母带着穿校服的孩子在散步。他去逛了家附近的菜市场,“说出来不怕笑话,这是我第一次工作日八点前去菜市场”。
晚上六点多,他站在家里的阳台看小区,往常到了八九点都亮不起几盏灯的楼,这天灯全亮了。“一场台风让大部分深圳人都恢复了正常作息”,他这样感慨。
谢仟从办公楼走回位于同一个园区的宿舍时,心里也有类似的感触,“大家三点多一起往外走,去沿路的商店买吃的,我就觉得这和过年有什么区别?这比过年还开心呢,因为过年还有很多人要加班。”
● 从阳台看出去,难得亮起了这么多灯。图源:受访者
在深圳人感叹这平常的生活的帖子下方,有这样一条评论,“我家五线小城每天都这样”。深圳是特殊的。在深圳迟迟未发停工通知时,谢仟有过一点失望,“觉得这座城市有点没人情味,毕竟其他地方都停了”。但她整体上还是很喜欢这座城市,它平等地接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人,不排外,“比如广东很多地方默认说粤语,但深圳默认是说普通话的”。
深圳也为许多像她这样的年轻人提供了机会。说深圳是“牛马之都”,不仅仅是一句调侃,深圳就业人口超1270万,占常住人口的70%,每10个人中就有7个是劳动力。就业人口中,非户籍人员超960万人,容纳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打工人。
上个世纪80年代,“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从深圳蛇口喊出,引领了一个时代的发展。后来,从东门步行街到华强北,从罗湖口岸到南山科技园,再到腾讯、华为、比亚迪,深圳始终走在风口浪尖。
在建市之初GDP仅为1.9亿元的基础上,这种奋斗精神创造了GDP增长超万倍的“深圳奇迹”。但另一面,就是让人难以停下喘息的“深圳速度”。
24日下午四点,深圳发布了解除“五停”的通知。李潮和谢仟都说,虽然当天下午已经不用上班,但一想到第二天的工作就感到悲伤。过去的这26个小时,成了深圳打工人体验日常生活的片刻。
四点过后,路上先跑起来的是几种颜色:橘色荧光服的环卫工人、蓝色的出租车、黄色制服的外卖骑手、绿色制服的生鲜配送骑手。这座城市很快就恢复了高速运转。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镜相工作室,作者:李丹、阮怡玲,编辑:卢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