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珠玑说
(本文所有内容皆有官方可靠信源,具体资料赘述文章结尾)
一瓶成本不过百元的白酒,为何摆上货架就能售价几千?2024年14家酒企营收狂飙,利润高得惊人,大家都骂中间商和酒企心太黑,这巨大的差价背后,钱到底被谁赚走了,是酒企、经销商,还是另有隐情?
被网友戏称“酱香科技”的白酒行业,几乎是全球最赚钱的领域之一,头部企业净利润能占整个行业半壁江山!
2022年A股20家白酒上市企业的年报全披露后,数据一出来更让人咋舌。
14家酒企营收实现两位数增长,尤其是头部品牌,不管营收还是净利润,都跟坐了火箭似的往上涨。可能有人会问,白酒不就是瓶酒吗?咋这么能赚?
其实早从明清时候起,茅台镇那片就靠酿酒出名,独特的水土和气候,让酱酒成了独一份的宝贝。
到现在“酱香”俩字几乎成了品质的代名词,加上多年积累的品牌效应,自然成了利润收割机。
很多人对白酒行业有误解,以为就是简单酿酒卖酒,其实它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快消品”了,更像个“硬通货”。
毕竟好酱酒越存越香,越香越值钱,这种特性让它比很多科技产品还抗跌,也难怪能闷声赚大钱。看到酒企这么赚钱,不少人会吐槽:既然这么盈利,为啥不降价让消费者得点实惠?
还有人算过账,某大牌酱香白酒单瓶生产成本才百元,到消费者手里却翻了二三十倍,这定价也太离谱了!但真不是这么简单,咱得先弄明白酱酒的营销逻辑。
首先经销商确实是推手之一。他们拿了出厂价的酒,不会全投到市场,要么囤起来等涨价,要么高于厂家指导价卖,市场供货一少,价格自然往上涨。
但这还不是最根本的——真正的推手其实是咱消费者自己!前些年大家买品牌白酒,都陷入了“凡勃伦效应”:啥意思?就是东西越贵越想买,觉得买贵的才有面子。
就像有人买奢侈品包包不是为了装东西,是为了聚会时撑场面;买高价白酒也不是为了喝着多舒服,是为了商务宴请、朋友聚餐时,掏出来能让人说一句“够档次”。
越多人抢着买高价酒,价格就越涨,最后把一款日常消费品,硬生生炒成了社交货币、甚至奢侈品。日常生活中就有一些人,明明觉得某款平价酱酒口感不错,却非要在宴会上点大牌,因为他们会下意识觉得“不能让别人觉得我小气”。
正是这种心理作崇,那些为高价买单的消费群体里,有一大半不是为酒本身买单,而是为品牌溢价、经销商成本,还有自己的虚荣心买单,这能怪谁呢?
关键是咱得放下“面子执念”,聚焦酒的本质,从关注年生产周期,到原料投放,历经蒸煮、发酵、取酒,这些生产程序,最后再加上后续的陈化,酱酒才能越存越醇香。
只有这样,才能还原白酒最初该有的样子:不玩虚的品牌套路,不赚面子钱,靠实打实的品质和实惠的价格,才能赢得市场,站稳脚跟。
说到底,这天价白酒的戏台,是酒企搭的,是经销商唱的,但更是千千万万为“面子”买单的我们给捧起来的。下次举杯前不妨想想,我们喝的是酒,还是那份沉甸甸的虚荣?若无人抢着买单,这天价戏码自然也唱不下去了。
如今的我们不再盲目追高价,而是看重“性价比”!这才是好趋势,毕竟喝酒喝的是口感、是氛围,不是喝“面子”,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