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中国宝安(000009.SZ)发布公告,持股5%以上股东韶关市高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韶关高创”)于9月12日至24日期间,通过二级市场累计增持公司股份2579万股,占总股本的1.00%。
截至2025年中报,深圳国资旗下深圳市承兴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承兴”)及其一致行动人深圳市鲲鹏新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鲲鹏新产业”)合计持股比例为18.58%。此次增持后,韶关高创持股比例升至18%,距离深圳国资系股东仅一步之遥。
资本市场对粤民投的增持也给予了高度关注。截至9月25日湾财社记者发稿,中国宝安股价涨超6%,市值达311.31亿元。市场分析认为,股权争夺的持续升温将加速公司价值重估,估值潜力有望进一步释放。
粤民投再次强势增持,持股比例升至18%
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罕见的跨区域资本博弈样本,中国宝安的股权争夺始于2020年。彼时股权结构分散、无实际控制人的中国宝安,因旗下拥有全球锂电池负极材料龙头贝特瑞等优质资产,成为资本竞逐的焦点。
2020年10月,广东民营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粤民投”)率先出击,通过全资子公司韶关高创启动增持,至2021年3月持股比例已升至10%,超越富安控股成为第一大股东,2022年一季度末进一步增至15.04%。
面对粤民投的强势入局,深圳国资迅速响应。其旗下资本运作平台鲲鹏资本通过全资子公司深圳承兴及一致行动人展开“组合拳”操作:先是通过股权划转夯实了持股基础,再借助二级市场精准增持,2022年底以16.55%的持股比例反超韶关高创,坐上第一大股东宝座。
此后双方陷入胶着,截至2024年年报,深圳国资持股18.6%,韶关高创以16.19%紧随其后,形成“双雄并立”格局。
今年以来,韶关高创再次开始增持。从2025年半年报数据看,深圳国资持股比例维持不变,韶关高创则在稳步增持,6月末已升至16.82%。
9月9日,中国宝安发布公告,股东韶关高创于2025年6月23日至2025年9月8日间合计增持2531.64万股,占公司总股本0.98%,此次增持后持股比例升至17.0%。公告中表示,此次增持的目的是基于对上市公司未来持续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长期投资价值的认可。
进入9月,韶关高创加快增持节奏,13天内完成1%的股权收购,恰好触及信息披露阈值。据中国宝安9月25日的公告,再次增持后,韶关高创持股比例升至18%,距离深圳国资系股东仅一步之遥。
中国宝安业务布局与深圳产业规划深度契合
中国宝安股权争夺战的背后,是两大资本力量的战略博弈。公开资料显示,韶关高创的母公司粤民投作为广东省政府推动设立的省级民营投资平台,背后汇聚了省内多家大型民营企业资本。
此前有分析指出,中国宝安的新能源材料、医疗健康等业务板块布局,与粤民投股东产业高度契合,尤其是贝特瑞,或成为粤民投构建新能源产业版图的关键拼图。
深圳国资阵营则肩负着守护本土优质企业的使命。深圳承兴背后的鲲鹏资本是深圳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运作平台,其增持逻辑既基于对中国宝安价值的认可,更蕴含着推动本地产业协同发展的考量。
市场人士分析指出,作为深圳本土老牌上市公司,中国宝安的业务布局与深圳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规划深度契合。深圳国资通过持股保持影响力,旨在确保公司扎根深圳并实现做强做优。
回顾四年博弈历程,深圳国资与粤民投已从单纯的股权增持,延伸至公司治理层面的较量。公告显示,2024年中国宝安董事会换届,深圳国资、粤民投都拿到了候选人席位。其中,黄旭、孙学东、单慧均具有深圳国资背景,陈文昌和徐飚则有粤民投背景。
市场人士分析,中国宝安股权争夺大概率将持续升级。韶关高创在公告中未明确后续增持比例上限,市场预计其持股比例可能将继续提升,以巩固优势。而作为长期战略投资者,深圳国资可能也会采取手段,维持第一大股东争夺的悬念。
业绩方面,今年上半年,中国宝安实现营业总收入108.39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8.07%;归属净利润2.44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4.51%。
采写:南都湾财社 记者 邱墨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