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锅烧烤食材店从扎堆开到关店潮,加盟商亏光积蓄!垂直零售难敌生鲜电商、综合超市夹击,连钱大妈都栽了,普通人实体创业还能有活路吗?
就说前几年吧,火锅、烧烤食材还只在沃尔玛、大润发这种大超市里设个临时促销区,可现在倒好,不少品牌把这玩意儿单独拎出来,开起了一家家独立门店。
但是就靠单一品类,能扛得住一家实体店的房租、人工这些运营成本吗?火锅、烧烤食材受季节影响多明显啊,大家一年能吃几回?
消费频次、复购率这些关键数据到底咋样?现在市面上虽说有8000家门店,可这里面有多少加盟店是真能不赔钱、能盈利的?
前几年创业圈里,“小而美”那可是个热门词,大家都觉得盯着一个细分领域做,能做出特色,还能躲开红海竞争。可这两年没人再轻易提了,不是这逻辑错了,是市场用真金白银给出了答案。
垂直聚焦听着美,可“小”往往会直接拉低企业的生命力和竞争力。规模上不去,跟供应商砍价的底气就没了,能覆盖的用户也少,遇到风险也扛不住,那“美”不就成了空中楼阁?尤其在零售行业,这事儿体现得特别明显。
就拿生鲜电商里的叮咚和每日优鲜来说,这俩近几年的竞争就很有代表性。叮咚早就开始做活鱼活虾的生意了,可每日优鲜一开始就盯着水果,迟迟不碰活鱼活虾。叮咚正好抓住这个缺口,使劲砸广告。
专门瞄准那些想买鲜活水产的家庭用户。像我家就是这样,每个月总得吃几次鱼虾,又懒得专门跑菜市场,时间长了,就被叮咚这一个品类“绑住”了——只有在叮咚买不到合心意的鱼虾时,才会想起去每日优鲜或者盒马看看。
对电商平台来说,品类全不全是核心竞争力,哪怕有些品类不好做,也得硬着头皮上。活鱼活虾这东西不是标准化的,供应链上得保证活着,配送的时候还得控制损耗,比打理那些标准化的水果麻烦多了。
可要是少了这个品类,就等于把一部分必须买这东西的用户拱手让给对手。所以后来每日优鲜还是乖乖上了活鱼活虾,可动作比市场预期慢了不少,这也暴露了垂直品类的毛病:一旦有缺口,对手很容易就冲进来了。
咱再回到火锅、烧烤食材独立店,它们面临的麻烦更大。就靠单一业务,就得直面更厉害的竞争对手——一边是永辉、盒马这种综合生鲜超市,不光有火锅烧烤食材,还有蔬菜、肉蛋、日用品这些全品类商品,大家能一站式买齐。
另一边是生鲜电商的冲击,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第二天就能送到,价格还低,叮咚、朴朴半小时就能送到家,多方便啊,想活下去,这些独立店好像就一条路:扩大品类,往综合生鲜超市方向靠。
可这条路哪儿好走啊?综合生鲜超市在供应链、价格体系、用户粘性上都做了好多年了,有现成的优势,一个靠单一品类起家的门店,想从它们手里抢市场份额,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可要是不扩品类,就靠火锅烧烤食材,中长期肯定不行——毕竟没人天天吃火锅、烧烤,大家去店里的次数少,复购率自然上不去,门店很难有稳定的客流,
更关键的是,火锅、烧烤食材本身就不是大家每天都得买的刚需、高频消费品。
平时做饭,大家买得更多的是新鲜蔬菜、猪肉、鸡蛋这些基础食材,火锅烧烤顶多是周末聚餐或者偶尔解馋才吃,而且这个细分领域里,也没有那种大家都知道、有强认知度的头部品牌。
要是哪个品牌能在菜品、口味上做出不一样的地方,比如有独家配方的火锅底料,或者只有它家能买到的特色烧烤腌肉,说不定还能拉来一批忠实用户;可一旦没这种差异化的优势,就没啥不可替代性了。
大家想在家吃火锅,去农贸市场能买到新鲜肉卷和蔬菜,去综合生鲜超市能一站式买齐底料、蘸料和食材,在电商平台下单还能送货上门,选择比独立门店多太多了,而且价格差不多的情况下,大家不会因为某个品牌门店多就优先选它。
毕竟买食材看的是新鲜不新鲜、划算不划算,跟门店规模没啥关系,这么看下来,火锅、烧烤食材连锁店这种垂直零售模式,面对综合生鲜超市、生鲜电商这些更强的对手,几乎没啥反抗能力。
它们没有全品类引流的优势,没有高频消费带来的用户粘性,更没有供应链上的成本优势,能占的市场空间本来就小,长期来看,甚至可能连生存都成问题,这种模式基本不适合独立开店。
最惨的其实是这几千个加盟商,他们投的可是真金白银,可因为商业模式本身有问题,只能靠运气扛风险。赶上消费旺季,或许能赚点;可一旦到了淡季,或者周边开了家综合生鲜超市,生意可能一下子就垮了,甚至得赔钱。
这些年,不少新品牌、新消费模式都喜欢往“新零售”“消费升级”上靠,可这里面有多少是真创新,又有多少只是换了个噱头?有些品牌看似打着“消费升级”“新零售”的旗号,实际上换汤不换药。
甚至连最基本的商业模式行不行都没经过市场检验,就急着找投资、招加盟商,把加盟当成圈钱的工具,加盟连锁本身是成熟的商业模式,比如肯德基、麦当劳就靠这个模式做到了全球扩张。
既降低了品牌方的风险,也给创业者提供了成熟的运营体系,可现在有些连锁品牌,从一开始就没打算做面向消费者的生意,而是把目标对准了风险投资和加盟商。
们的操作逻辑很清楚:先找几个投资人拿到钱,再把大部分钱投到招商宣传上,用“免费加盟”的口号吸引创业者,可这所谓的“免费加盟”里全是套路。
加盟商得按比市场价高的标准交装修费、买设备,前期进货也必须从品牌方那里买,价格往往比市场价高;再加上保证金、管理费,开一家店的预算随便就几十万。只要不断有加盟商进来,品牌方就能一直赚钱。
等门店数量到了一定规模,品牌方就会编各这种好看的数据,去争取下一轮融资。这本质上就是个“割韭菜”的循环:先赚加盟商的钱,再赚资本的钱,从头到尾都跟“服务消费者”的初心背道而驰。
面对这种套路,不是所有资本都看不明白,有些资本会直接拒绝,因为一眼就看穿了商业模式的漏洞;但也有部分资本,就算知道项目有问题,还是会小心地进来。不是它们看好项目本身,而是短期内找不到更靠谱的投资方向。
手里的钱需要一个“滚雪球”的载体。对这些资本来说,项目靠不靠谱不重要,重要的是还有多少人愿意信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还能讲多久——说白了,就是一场击鼓传花的游戏,大家都觉得自己能在风险爆发前抽身。
当很多人把加盟开店当成低风险创业机会时,背后却是资本和品牌方联手设的“局”。可对加盟商来说,他们投的是真金白银,最该关心的是:这生意到底能不能做?
而品牌方本质上就是个批发供应商,做的是面向加盟商的生意——只要还有加盟商开店,他们就能通过供应装修材料、设备、食材一直赚钱,至于那些生意差、快倒闭的加盟商,只能自己看着办。
前段时间央视报道的钱大妈就是典型例子:全国近4000家门店里,90%是加盟店,可很多加盟商一直在“赔本赚吆喝”。为了遵守“日清”原则,晚上必须打折促销,有时候卖得越多,亏得越多。
2023年1月,钱大妈官宣退出北京市场,这只是被曝光的“冰山一角”,还有更多没被报道的加盟商在赔钱。再看咱身边,小区楼下的水果生鲜便利店、社区超市,很多店主能做到“少亏一点”就不错了。
新店主满怀希望地进来,装修、进货、开业,可没几个月就因为客流量少、成本高愁眉苦脸,最后只能无奈地贴出转让信息;下一波人进来,重复同样的流程,最后还是赔钱走人。
从希望到失望再到绝望,不同的人、不同的业态,却上演着同样的结局,就算是旁观者,也能感觉到其中的艰难,不得不承认,实体店的黄金时代早就过去了,“一铺养三代”的说法也成了历史。
现在的实体零售业,不仅普通年轻人没机会,就连以前靠开店发家的前辈们,生存空间也被挤得越来越小。
前几年讨论互联网对实体行业的冲击时,大家还觉得菜市场、社区便利店这种离生活近的业态相对安全——毕竟买新鲜蔬菜、应急用品,大家更习惯去楼下的店。
可实际情况是,短短两三年里,生鲜电商和社区团购的崛起,把这些“看似安全”的线下业态也逼到了绝路。美团优选、多多买菜的“次日达”价格更低,叮咚买菜、朴朴超市的“30分钟送达”比去楼下店还方便。
线上渠道直接抢走了社区小店的客源,导致大量门店倒闭或勉强维持。线上线下没完没了的内卷和分化,让实体店的存活率和生存周期肉眼可见地下降,而且这种情况还会持续很久。
当然,我不是要一棍子打死所有人,不是所有实体创业都不行。如果你在某个行业深耕了很多年,比如做餐饮十年,对供应链、选址、运营摸得门儿清,有成熟的经验和能力;或者身边有在这个行业成功的亲戚朋友,能给你实实在在的指导和帮助,那或许可以谨慎试试。
但如果是没做过任何生意、没经验、没人带,手里本钱不多甚至要借钱开店,或者单纯不想上班、为了“创业”而创业,还有那些满脑子理想主义、觉得“开个店就能赚钱”的年轻人,最好还是打消这个念头。
当年“大众创业”的口号很鼓舞人心,可很多年轻人把辛苦几年、十几年攒下的钱全投进店里,折腾几年后,到了30岁、40岁,不仅没赚到钱,还亏光了积蓄,最后不得不重新找工作、从头开始,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其实大家都清楚,创业终究是少数人的事,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创业成功的概率有多低,不用多说。要是鼓励所有人都去创业,不仅不会有更多成功,反而会造成巨大的社会资源浪费。
大量铺面闲置、设备废弃,还有创业者的时间和精力被白白浪费。创新和创作值得鼓励,但创业这事儿,真的需要三思而后行。创业不是赌局,不能靠运气,更不能被品牌方的宣传和“成功案例”忽悠。
在遇到更稳妥、更有把握的机会前,不如先好好保住心中的梦想,还有那来之不易的本钱——毕竟,保住本金,才有未来更多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