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瑞达期货研究院)
瑞达期货研究院
作为一名资深期货分析师,我深知长假前后市场的不确定性如同暗礁,看似平静的盘面下往往潜藏着巨大波动。不少散户对于国庆、五一、春节长假假期的外盘变动风险预知不足、了解不多,不够重视,结果多是留下 深刻教训,悔之晚矣。以2023年国庆为例,外盘布伦特原油单周跌幅超过9%,美债收益率飙升19个基点至4.78%,而伦铜却逆势上涨3.11%。这种分化并非偶然,过去十年数据显示,约70%的农产品和黑色系品种在节后首周波动率超过平日2倍,其中油脂、能源及有色品种尤为敏感。本文将结合十年历史规律与当前波动率数据,尝试为打算过节持仓的投资者提供一份较为系统的风控框架。
一、十年回顾:长假波动的内在逻辑与品种表现
从宏观视角看,长假期间外盘波动主要围绕三大主线展开:一是美联储政策预期变化引发的利率与汇率重定价(如2023年国庆期间美债收益率突破4.78%创2007年以来新高);二是地缘冲突与供需事件冲击(如2017年国庆期间伦铜库存下降推动价格大涨3.11%);三是国内政策预期与现货市场流动性断层共振(如2023年节后地产销售同比下滑42.8%但旅游收入超2019年水平)。这些因素通过成本传导、情绪感染等路径向国内品种蔓延,形成节后开盘的跳空动能。
从具体品种表现来看,可总结为三类规律性现象。首先是**油脂油料的“反转效应”**:2010-2019年数据显示,豆油、棕榈油节前5日下跌概率达60%,但节后5日上涨概率升至80%,平均收益率从-1.5%反转至+2.3%。其逻辑在于节前资金避险平仓打压价格,而节后餐饮消费复苏带动补库需求。其次是**黑色系的“政策博弈”特征**:铁矿与螺纹钢节前因终端停工需求转弱往往承压(2023年国庆前高炉开工率降至84.2%),但节后若遇稳增长政策刺激(如地产限购放宽或基建项目落地),容易快速反弹。最后是**有色品种的“外盘驱动”惯性**:铜、铝等品种与伦交所联动紧密,2023年国庆期间伦铜大涨3.11%直接导致国内节后首日高开2.5%,因国内休市时海外库存变动与美元指数波动无法及时定价。
需要警惕的是,异常波动往往源于小众品种的流动性枯竭。例如2024年集运指数波动率高达86%,而2025年预期波动率前五的品种包括碳酸锂、豆粕、菜粕等。这类品种持仓量较低,少量外资抛售即可引发链式反应,如2020年国庆后菜油单日波动超6%。
二、当下波动率分级与风控工具选择
基于2024-2025年波动率预测及历史回测,现有品种可分为三类。
数据来源: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高波动品种(年化波动率>30%)包括集运、碳酸锂、豆粕、菜粕、原油、棕榈油,其共性是与海外政策或天气高度关联(如巴西大豆产量变动对豆粕影响显著);
中等波动品种(15%-30%)涵盖白糖、螺纹钢、PTA、棉花,主要受产业供需错配驱动,如新疆棉减产与纺织订单波动;低波动品种<15%以玉米、国债期货为代表,因有国家储备调节或需求刚性支撑。
针对不同波动率品种,需采取差异化风控策略。对于高波动品种,减持与对冲是核心。以碳酸锂为例,若持仓成本较低不愿完全平仓,可采取“期货空头+现货多头”的基差锁定策略,比如利用沪镍与碳酸锂的上下游关系进行跨品种对冲空碳酸锂多镍板。
对于中等波动品种,期权买方策略性价比更高。以铜为例,节前买入虚值看跌期权(Delta≈-0.3)的费用约占合约价值的1.5%,若节后沪铜跌幅超3%,期权收益可覆盖期货损失;若上涨,仅损失有限权利金。对于低波动品种,
仓位调整而非方向博弈更稳妥,例如将玉米持仓从10%降至5%,保留底仓避免踏空政策行情。
特别需关注交易所保证金上调的杠杆冲击。2025年国庆前,大商所将焦煤保证金调至15%、广期所将碳酸锂保证金调至12%。这意味着同样持仓规模需追加至少30%以上资金,否则可能因外盘波动导致节后强平。建议投资者在9月29日结算前完成以下操作:一是将高波动品种仓位控制在总资金的5%以内;二是利用期权蝶式组合(如买入平值看跌+卖出虚值看跌)降低对冲成本;三是置换部分期货头寸为现货ETF(如用豆油ETF替代豆油期货),减少杠杆暴露。
结语
历史数据表明,长假后首日涨幅前十的品种中,有七成属于节前被错杀的中等波动品种如2023年国庆后白糖上涨3.2%。真正的风险并非来源于波动本身,而是缺乏预案的仓位管理。建议投资者根据自身风险偏好,将持仓结构向“低波动底仓+期权保险”方向调整,留足现金应对开盘跳空。毕竟,假期结束后,市场总会给有准备者更多的选择权。
作者:
瑞达期货研究院 曹丰
从业资格证号F03113753
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