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迟雨
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近日联合印发《县域普通高中振兴行动计划》(以下简称《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适应学龄人口增长的普通高中教育资源供给机制进一步完善,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普通高中教育的愿望。
县中是我国县域基础教育的龙头。今年3月份,教育部最新统计显示,全国有2843个县级行政区,县域中学承担着近60%高中生的培养任务,县中在我国教育版图中的地位可谓举足轻重。
但当下县域中学发展却面临诸多短板,特别是优秀师资流失严重问题不仅制约了县域中学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1670多万学生的成长和未来。
据半月谈报道,中部省份一所县中10多年来流失40多名中坚教师,有的刚在省级教学比赛中获奖就被“挖走”。另据农民日报援引相关媒体调研称,在广东、陕西、安徽等省,全县中考前100名的学生中,至少有一半都被所在的市、省会城市中学挖走,中考前20名留在本县读高中的人数几乎为零。问题的严峻性由此可见一斑。
县中优秀师资流失绝非偶然,它是多重结构性矛盾长期积累的结果。
首当其冲的是待遇落差。有关机构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西部地区,县域教师的工资水平、住房保障、医疗条件等与省会或发达城市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近7成教师认为“工作待遇差”是同事离职的主因。
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县中得到的投入不足,使得县中在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由于县中普遍缺乏先进的教学设备、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更浓厚的教研氛围,往往会让有进取心的老师痛感职业上升空间有限,进而产生出走的决心。
另外,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有的地方还在努力集中区域内的优秀师资、优质生源,打造所谓“超级中学”,试图复制衡水中学的模式,也加剧了县中的“失血”。
现在《行动计划》提到,要加大省、市两级对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县中加大投入支持,也明确禁止抢挖县中优秀校长和教师。
可以看出,《行动计划》的出台,正是对县中困境的有力回应,其意义不仅在于政策本身,更在于其释放出了国家振兴县中、促进教育公平的坚定意志。
当然,政策落地关键在落实。
加大对县中的投入,改善县中办学条件,提高教师待遇势在必行。不仅要在工资收入上对县中教师给予倾斜,还应在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解决其后顾之忧。
其次要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县中教师更多机会和支持,为他们搭建更好的成长平台。
在下达禁止挖人的禁令之后,强有力的监督问责机制也需要跟上。
一方面,有关部门应将县中教师队伍稳定情况纳入地方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体系之中,对违规抢挖行为严肃处理;另一方面,对未经人力资源、教育等部门同意,肆意从县中抢挖优秀师资的学校,实施取消其国家和省级评优评先资格等惩罚,以儆效尤。
县中兴则教育兴,教育兴则乡村兴。振兴县中不仅是为了办好几所学校,更是在努力托举教育公平。唯有给县中教师提供更优环境和舞台,让优秀老师愿意来,也留得住、教得好,县中才能真正走出困境。
(作者系特约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