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牛皮吹炸了,尽管美国政府都关门了,但特朗普这两天的心情非常不错,因为在他看来,他即将办成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上周五,特朗普对哈马斯发出了最后通牒,要求对方在3天之内给出回复,如果拒绝接受他的“加沙和平20点计划”,美国就会全力支持以色列,让哈马斯遭遇地狱般的打击。
结果刚到第二天,哈马斯就回复了,在回复中高度赞扬了特朗普,表示同意释放所有人质,移交加沙的管理权,愿意立即开启和平谈判。
这可把特朗普乐坏了,他立马就把这份回复全文发到社交媒体上,还说要亲自去中东跟哈马斯谈判,字里行间都透着看我多厉害的得意劲儿。
全世界都没料到这件事还真来了个大转折,西方媒体开始吹捧特朗普,西方领导人也开始跪舔,一时把特朗普捧上了天。
巴以冲突已经打了整整两年,特朗普要是真的调停成功了,他念念不忘的诺贝尔和平奖,还真的离他不远了。
可就在此关键时刻,英国的《经济学人》却给他泼了一盆冷水,说这次调停大概率又是一个烂尾工程。
《经济学人》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特朗普提出的加沙和平20点计划,看起来很复杂,但核心内容其实就3条。
一是哈马斯放下武器,就地解除武装,释放所有人质,哈马斯的高层将被流放到其他国家。
二是由技术官僚组成临时治理委员会,来管理加沙,再组建一个监督委员会进行监督,特朗普将亲自担任监督委员会的主席。
三是加沙去军事化,美国、约旦、埃及等国,组建临时维和部队进驻加沙,以色列分阶段撤军。
这其中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哈马斯解除武装,因为哈马斯只要还有武器在手,就不可能乖乖地让出加沙,其他的都是空谈。
所以《经济学人》就分析认为,哈马斯在给特朗普的回复里,玩了一招避重就轻。
表面上看,哈马斯给足了特朗普的面子,48名人质全部释放,一个不留,而且也同意让临时机构接管加沙。
可问题是,最关键的解除武装这一条,哈马斯却连提都没提。
恰恰相反的是,哈马斯还提出了不少要求,说需要国际援助,需要讨论人质释放的细节,还说其他问题要按照民族自决和国际法来,拐弯抹角地表示要参与加沙的重建。
也就是说,哈马斯真正作出的让步,只有释放人质这一条,而且这还是有条件的,他们希望用这个让步来换取国际援助,其他的比如同意临时机构接管加沙,只要哈马斯的枪还在,任何入驻加沙的机构都会成为他们的傀儡。
哈马斯的这个套路,其实一点也不新鲜,因为他们对付以色列的策略一贯如此。
比如今年1月份,以色列提出了一个停火方案,哈马斯也同意了,但他们在同意的过程中,却把这个方案拆分成了3个阶段,然后只执行了第一个阶段,后面的就全部作废了。
因为第一阶段的协议内容,是哈马斯释放一两个人质,以色列却要释放哈马斯的关键成员,明显对哈马斯更有利。
这次的情况也差不多,眼瞅着特朗普发出最后通牒,哈马斯故技重施,先哄着特朗普,能榨取一点好处是一点。
客观来说,特朗普的这个20点计划真的很天真,跟他调停俄乌冲突是一样一样的。
双方的根本矛盾没解决,却对一方提出一个非常苛刻的条件,幻想着靠他特朗普的个人魅力,就能征服所有人。
他曾经强压乌克兰,逼着对方用领土换和平,连普京都知道不现实,都懒得搭理他了,可他还在那里表演。
这次又要求哈马斯解除武装,这对于哈马斯来说,其实就等于宣布投降。
可如果哈马斯都混到这个份上了,人家自己难道不会投降吗?还需要他来张罗吗?
他的20点计划里,没有任何关于巴勒斯坦建国的条款,多国组建维和部队进驻加沙,说白了还是美国掌握话语权,以后加沙就成了美国的海外殖民地,哈马斯将被彻底踢出局。
可哈马斯一旦失去武装,就会变成任人宰割的羔羊,面对以色列摩萨德特工的追杀,这个世界再无容身之处。
所以哈马斯表面上积极回应,实际上用的却是拖延战术,先拿人质换取国际援助和喘息空间,至于真正意义上的投降,那是不可能的。
特朗普真的看不出来这一点吗?
恐怕也不是,只不过他好大喜功的老毛病又犯了。
特朗普办事,只要事情刚有一丝成功的苗头,他就敢吹嘘大功告成,立马向全世界广而告之,这是他的一贯风格。
更重要的是,10月10日,今年的诺贝尔和平奖就要揭晓了,特朗普对这个奖志在必得,前几天他还在对外放话,说这个奖不给他就是对美国的侮辱。
所以在颁奖之前,他也想把动静闹大点,制造出中东和平全靠他的假象。
所以说,这件事接下来肯定还有波折,特朗普的20点计划,大概率也会像他之前吹过的众多牛皮一样,沦为又一个烂尾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