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全球大宗商品市场出现重要动向:中国矿产资源集团要求国内铁矿石买家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的美元计价船货。这一举措在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
这不是简单的采购策略变化,而是经过周密考虑的战略决策。当一个重要客户决定改变长期以来的交易方式时,通常说明他们已经做好了充分准备,掌握了谈判的主动权。
打破不合理的“旧账本”:我们吃了多少亏?
长期以来,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每年高达12亿吨的进口量,几乎撑起了全球铁矿石贸易的半壁江山。然而,这个“最大买家”的身份,却长期伴随着不公平的待遇。
我们曾是那个“冤大头”:必和必拓等矿业巨头,开采成本不过十几美元,转手就能以高出十倍的价格卖给中国。数据显示,2025年,必和必拓一家的利润就能超过100亿美元,这比中国所有主要钢铁企业的利润总和还要多,这种利润分配,无疑是极度失衡的。
更让人憋屈的是,铁矿石交易长期采用美元结算。汇率波动给中国钢厂带来巨大风险,仅因汇率不利变动,国内钢厂每年就可能有高达6.4亿美元的损失。
此外,由于铁矿石定价机制存在人为操控,每年还让我们多支付约150亿美元。这两项加起来,给行业造成了沉重负担。
这就像你去菜市场买菜,不仅得接受卖家的天价,还得先用自己的人民币去银行兑换成指定的外币,才能付款。这种受制于人的交易方式,我们确实忍了太久。
现在,中国终于要说“不”。
我们凭什么敢说“不”?
此次中国选择在铁矿石领域重塑规则,绝非一时兴起,而是拥有了实实在在的“三张王牌”,足以彻底改变现有游戏规则。
我们打出的第一张王牌,是推动货源多元化,打破现有供应垄断局面。
过去,澳大利亚和巴西几乎垄断了中国铁矿石进口的80%。这种高度集中的依赖性,让中国在议价时处于劣势。但现在,情况已经大不相同。
非洲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这个被誉为“世界级”的优质铁矿,已经开始采矿,预计年底就能运出第一船货。到2026年,其产能将达到1.2亿吨,而且品位高、成本低,无疑将成为中国新的重要供应源。
俄罗斯也成为新的合作伙伴,通过铁路运输,俄罗斯对华铁矿石出口量增长了22%,更重要的是,其中一半已经开始使用人民币结算。此外,秘鲁、喀麦隆等地的矿山也即将投产,预计到2025年,将额外增加1000多万吨的供应。
有了这么多新的货源,中国在铁矿石采购上的选择权大大增加,自然无需再看一家供应商的脸色。
我们打出的第二张王牌,是争取定价话语权,建立自己的定价标准。
长期以来,铁矿石的国际定价权掌握在普氏指数手中。这个指数的形成,往往受到少数机构和资本的操纵,并不能真实反映市场供需。
现在,中国有了自己的“北铁指数”,它紧盯青岛、曹妃甸等港口的真实成交价,并且采用人民币计价。这就像我们在自己的地盘上,有了自己的称重标准。
更具影响力的是,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其交易量已是新加坡市场的23倍,而且价格与现货市场高度贴近。这意味着,任何矿业巨头想要再漫天要价,都将面临透明且有力的市场制约。
值得一提的是,首钢等国内大型钢企已经开始利用区块链技术进行人民币结算,这不仅提高了交易效率,也进一步巩固了人民币在铁矿石贸易中的地位。连必和必拓这样的巨头,也已被迫接受部分现货交易采用人民币结算。这充分说明,“买家说了算”的时代,正在到来。
我们亮出的第三张王牌,是充足的能源储备。
除了货源和定价权,中国还有一项强大的底气:充足的战略储备。目前,中国港口堆积着高达1.44亿吨的铁矿石,足以满足国内钢厂一个多月的生产需求。
除此之外,国家层面还有1亿吨的战略储备,可以在需要时随时投放市场。
而且,随着电炉炼钢技术的发展,中国钢铁行业对高品位铁矿石的依赖正在逐步降低,即使短期内出现供应波动,影响也在可控范围之内。
反观澳大利亚,其80%的铁矿石出口都流向中国。如果中国减少采购,他们想将这部分产能转售给印度、东南亚等市场,不仅需要漫长的时间来建设运输通道,更要投入数百亿美元的巨额资金,这对于他们的经济来说,将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中国在铁矿石领域的这次“变天”,带来的影响将是深远的,绝不仅仅局限于铁矿石本身。
人民币的“硬通货”之路
2023年,铁矿石人民币结算占比仅为5%。但随着必和必拓的妥协,以及更多新货源的涌入,预计到2025年,这一比例将迅速上升到25%,甚至在2026年突破40%。
当矿业巨头们拿到人民币后,他们不仅可以用其购买中国的电动汽车、5G设备等高科技产品,也可以投资人民币资产,从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意味着,人民币将不再是单纯的计价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硬通货”,在全球贸易中的话语权将大大增强。
铁矿石出口占澳大利亚总收入的20%,面对中国此次行动,澳大利亚的铁矿石收益预计将从2025年的1160亿澳元下降到1050亿澳元。过去,澳大利亚在铁矿石问题上经常“拿捏”中国,但现在,他们必须重新审视两国经贸关系,寻求在清洁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的合作。
预计到2030年,铁矿石在中澳贸易中的占比将从目前的60%下降到40%,这意味着两国将不再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而是向着更加多元、平等的合作关系迈进。
结语
长期以来,全球贸易规则往往由发达国家和少数巨头主导。但中国这次在铁矿石领域的行动,无疑给所有发展中国家上了一课。
这一行动向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作为全球最大的采购方,我们既有实力也有权利改变不合理的定价模式,促进人民币在国际贸易中的使用,同时开拓更多供应来源。美元一家独大的局面,正在开始改变。
未来在石油、铜等大宗商品交易中,我们可能会看到更多国家采用人民币、欧元等非美元货币结算,从而构建更加公平多元的全球贸易体系。
暂停采购必和必拓美元船货,并非刻意对抗,而是作为主要买家行使正当权利。就像消费者在购物时,不仅可以选择商品,也有权决定支付方式。
预计到2030年,澳大利亚矿企在铁矿石市场的份额可能降至10%以下,而人民币结算比例有望突破40%。届时,铁矿石贸易将真正实现由需求主导的市场格局。
这不是你输我赢的较量,而是市场重回理性与公平的自然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