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7日,河北海伟电子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向港交所递交主板上市申请,距离其2月26日的首次递表仅半年时间。
作为中国领先的电容器薄膜制造商,海伟电子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然而需关注的是,其下游客户的现金流状况会沿着产业链向上传导,并将直接影响海伟电子自身的财务健康。
仔细研读两份招股书的数据变化,可品出其依附比亚迪又困于比亚迪的尴尬。
据招股书数据,公司2022年、2023年、2024年和2025年1-5月的收入分别为:3.27亿元、3.30亿元、4.22亿元、1.57亿元,同期公司的贸易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其他应收款分别为2.58亿元、2.78亿元、3.37亿元、3.53亿元,对应的贸易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分别为105.9天、136.7天、123天、156.9天,这意味着销售回款需要超过5个月,而根据灼识咨询的资料,其他电容器薄膜制造商平均为约90天。海伟电子贸易应收账款周转天数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数据,因资金使用效率差直接拖累了经营性现金流从2022年的2.32亿元暴跌至2024年的0.17亿元,并在2025年1-5月转为负值。可见销售增长反而加剧了公司的资金压力。
根据招股书披露,海伟电子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过高的主要原因在于向客户授出更长的信贷期。是因为“我们的主要客户之一(中国一家知名的领先新能源汽车公司)通常以六个月后到期的商业承兑汇票与我们结算余额,导致贸易应收账款周转天数较长“。这家新能源汽车公司,舆论普遍认为是公司股东兼客户双重身份的比亚迪。
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的价格内卷已经进入白热化并严重侵蚀其现金流,据公开资料显示,比亚迪2024年报披露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20天,2025年中报披露的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为130天,显而易见比亚迪通过供应链管理将资金压力和风险转嫁给供应商的模式并未改观。
海伟电子与比亚迪直接业务始于2023年,销售当年就跃升至首位达12.2%,后续销售收入逐步递增。8月份递交的招股书对预计的市场规模和应用数据进行了重新修订,进一步上调了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方向的规模和收入——至2029年,中国电容器薄膜应用于新能源汽车方向的市场规模(以销量计)由79,200吨上调至87300吨,对应收入由32亿上调至35亿元,这也意味着未来年度来源于比亚迪的销售额将持续攀升。据行业调研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车企平均账期长达170天以上,部分企业甚至超过240天,供应商普遍陷入“交付后6-12个月才能回款”的严峻局面。
2025年6月1日修订后的 《保障中小企业款项支付条例》正式实施,明确规定大型企业应当自货物、工程、服务交付之日起60日内支付款项,中国一汽、东风汽车等多家主流车企发布声明,承诺自6月10日起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压缩至60天以内。6月11日,比亚迪宣布将供应商支付账期统一至60天内。
如中国车企的60天账期承诺落地将会推动整个汽车产业供应链上所有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中国汽车产业链资金流转效率将步入崭新的阶段,海伟电子的现金流也必然回归健康,但海伟电子8月申报稿对该积极事项未予提及,可见60天账期的落实存在诸多现实性障碍,其披露保持了足够的谨慎,如超长应收账款回款天数持续存在,海伟电子现金流压力将伴随销售的增长而加剧,这将对海伟电子的财务安全带来挑战,如何破局将是对海伟电子管理的重大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