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王兆寰 北京报道
5月19日,中国证监会副主席李明在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时指出,近期,证监会将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为企业创新成长提供更加适配、更加包容的制度支撑。
这一精准且果断的政策预告再次引发了市场的高度关注,类似于5月7日证监会主席吴清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所表达的“抓紧印发并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今天就发布”的坚定语气,让市场对政策形成了稳定的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在不到两周的时间内,“出台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措施”的表述已在证监会公开场合出现了三次:从吴清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的“突出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着力点,择机发布”,到“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证监会副主席陈华平所说的“抓紧出台,加力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再到李明此次的最新表态。
科创板和创业板的改革显然已成为继公募基金、并购重组改革之后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的核心环节,而“包容与适应”将成为改革措施中的高频关键词。
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提速
2025年4月25日中央政治局会议强调,要“持续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5月7日,吴清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将全力抓好贯彻落实,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其还指出了未来工作的三大任务,包括近期将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择机发布,在市场层次、审核机制、投资者保护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制度包容性、适应性,同时尽快推动典型案例落地。同时,抓紧发布新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和相关监管指引,大力发展科技创新债券;大力推动中长期资金入市,印发和落实《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
5月7日下午,《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正式发布;16日晚间,《关于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的决定》低调出台。
就在前一天的“5·15全国投资者保护宣传日”活动上,陈华平表示,证监会全面启动实施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抓紧出台深化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的一揽子政策措施,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加力支持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
5月19日,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主办的2025全球投资者大会上,李明再次高调表示,近期将出台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为企业创新成长提供更加适配、更加包容的制度支撑。
在专业人士看来,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进入快车道,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的发布已经进入读秒倒计时。
汉鼎咨询总裁王庆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两大板块相关改革措施整体来看,沪深交易所曾多次修订股票上市规则、自律监管指南等制度文件,从上市规则、独立董事制度,到融资融券规则、审核规则等,全方位完善科创板和创业板的基础制度体系。
去年4月以来,科创板和创业板均适度提高了上市标准中的营业收入、研发投入等指标,以此筛选出更为优质的企业上市,推动资本市场的高质量发展。
在科创属性方面,科创板持续发力,不断完善科创属性评价标准,进一步强化 “硬科技”定位,服务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此外,科创板与创业板的历次改革呈现出显著的协同性,在诸多关键举措上同步调整。
王庆分析认为,吴清再次于“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重要着力点”的大框架之下提到要“深化科创板、创业板改革政策措施”,改革方向或将继续向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及支持对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包容性上倾斜。
关键词:包容与适应
来自汉鼎咨询的统计显示,自2024年起,证监会在公开发言中频繁提及“包容性、适应性” 关键词。今年以来更是几乎每月对外发言均涉及“包容性、适应性”相关的内容,且每次谈及都与科技创新、新质生产力主题紧密相关。
在王庆看来,可见证监会高度重视通过提升制度的包容性与适应性,来更好地服务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发展,为科创企业营造更适宜的发展环境,推动资本市场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同时,近两年涉及“推动典型案例落地”此类表述主要与并购重组、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内容有相关性,且今年涉及该关键词的频次明显提升,再结合一级市场的IPO审核情况来看,今年以来,IPO 受理及上会节奏呈现回暖态势,3月28日,北京昂瑞微电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科创板IPO 申请获上交所受理,成为今年上交所受理的首家未盈利企业。
“这一现象也体现了当前资本市场制度包容性的进一步提升,为更多处于研发投入期、尚未实现盈利但具备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打开了上市融资通道。”王庆如是说。
明泽投资基金经理胡墨晗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证监会全面启动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将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包容性、适应性,推动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改革的看点包括优化审核机制、加强投资者保护、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和比例等,这将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吸引长期资金入市,提升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和活跃度,增强投资者信心,为市场带来更多的发展活力和结构性机会。
在胡墨晗看来,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可能将从优化市场层次与定位、增强制度包容性、完善退市机制、强化投资者保护、强化科技属性等方面进行。这些举措利于吸引优质企业、提升市场信心,为板块带来长期机遇,但爆发仍取决于政策落实、市场环境及企业自身表现。
黑崎资本首席战略官陈兴文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科创板和创业板改革方面,从政策导向来看,会进一步增强制度的包容性和适应性。具体可能从发行上市制度上,进一步优化对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比如降低对盈利的过度要求,更看重企业的研发能力、创新潜力和未来发展前景,让更多有潜力的科创企业能够上市融资。
“同时,在交易制度上也可能会进行适当调整,以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陈兴文如是说。
市场如何演绎
伴随着A股改革的推进,市场又会如何表现?
陈兴文认为,资本市场的改革对市场的影响,整体来看是积极且具有多方面作用的。从宏观层面,全面启动新一轮资本市场改革并推动高质量发展,会同各方打稳市政策“组合拳”,有助于稳定市场信心。当前市场持续震荡,投资者情绪较为敏感,这些举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市场的不稳定因素,增强投资者信心,吸引中长期资金入市,为市场注入稳定的资金流。
“未来改革的看点在于切实推动提升中长期资金入市规模和比例,中长期资金的进入有利于优化市场的投资者结构,使得市场投资风格更加趋于理性和价值投资,减少市场的短期波动。”陈兴文如是说。
融智投资基金经理夏风光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直言:中美关税协商取得超预期的成果后,市场的走势并不如人意,出现了冲高回落,特别是相比较之下,海外市场明显更强,也难怪投资者心生困惑。其实,除了短期技术因素影响外,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A股是相对独立的市场,受内部因素影响更大。
夏风光指出,当前提振内需、改善上市公司盈利增速的预期是当务之急,市场要想完全走好,要么有更强烈的政策预期,要么看到实打实的数据面好转。从行业轮动快、成交量萎缩的情况来看,市场的情绪是非常谨慎的,对悲观预期的计价更为充分,这一点可以从衍生品市场当中看出,近期股指认购期权的隐波明显低于认沽期权隐波。
“不过,在谨慎之余也应该看到当前整个市场生态环境已经处在深刻的变化中,在整个社会无风险利率大幅下行的背景下,沪深300的投资价值受到高层认可,股息率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形成的巨大的价差,在流动性足够充沛的当下,蓝筹股的价值始终会反映出来。”夏风光如是说。
夏风光认为,就中期而言,虽然中美贸易协定全面达成肯定不那么容易,但瑞士协商争取到的90天不仅延缓了外贸企业的压力,而且给内需政策落地争取到了时间。所以预计短期震荡以后,市场仍然具有选择向上冲击的潜力。
富荣基金基金经理李延峥认为,贸易博弈预计将呈现中长期态势,伴随着加码、谈判、缓和等反复拉锯的过程,其对市场的影响也将边际减弱。另一方面,国内政策层面积极发力。在关税战背景下,国内政府机构已做好一揽子政策储备,通过多工具配合,由点及面地稳定市场预期,这也充分显示了政府稳市场、稳预期的决心与信心。
李延峥认为,市场在指数层面下有支撑,但向上仍需消化外需回落的担忧。因此,把握结构性机会成为当下的核心。可重点关注成长赛道,如国产AI产业链、半导体、医药等板块;底部区间有拐点预期板块,如证券、电新、消费等。
陈兴文认为,近期中美贸易政策回暖,在策略上有多个板块值得关注。一是出口导向型板块,如纺织服装、家电等,贸易政策回暖有利于这些行业拓展海外市场,增加订单和营收。二是科技板块中的半导体,中美贸易关系缓和有助于缓解半导体行业的外部压力,促进供应链的稳定,相关企业的生产和研发能够更顺利开展。
“三是新能源汽车板块,贸易政策的改善可能会带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同时也有利于相关企业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提升产业竞争力。四是化工板块,贸易回暖将带动化工产品的进出口,需求有望增加,推动行业发展。”陈兴文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