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孙永乐 上海报道
历时两年,南京证券(601990.SH)50亿元定增迈出重要一步!
近日,南京证券发布公告称,公司于2025年5月16日收到上交所出具的《关于受理南京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沪市主板上市公司发行证券申请的通知》。上交所决定予以受理并依法进行审核。本次定增事项尚需经上交所审核通过并报中国证监会同意注册后方可实施。
关于定增募资的背景和目的,南京证券表示,在当前以净资本和流动性为核心的监管体系下,资本实力已经成为证券公司防范风险、赢得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之一。为积极顺应证券行业发展趋势,公司拟通过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方式募集资金,聚焦主责主业,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公司综合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股东和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此时,距离南京证券2023年4月末首次发布定增预案,已经过去两年多时间。2023年,证监会明确要求券商再融资需审慎,避免盲目扩张,行业整体再融资节奏放缓。
对比第一版定增预案,南京证券原计划侧重融资融券等高资本消耗业务,后调整为财富管理、投行等“轻资产”方向,以符合监管导向和行业趋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2025年以来已有2家上市券商披露新的定增方案,南京证券成为年内第二家定增“上岸”的上市券商。
今年3月13日,天风证券(601162.SH)公告称,公司拟向控股股东湖北宏泰集团定增不超过40亿元,已获上交所正式受理。定增完成后,宏泰集团及一致行动人将合计持有该公司34.03%的股份。
根据南京证券此次披露的定增方案,公司拟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发行对象为包括控股股东南京紫金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紫金集团”)在内的符合中国证监会及上交所规定条件的不超过35名(含本数)特定对象。
同时,南京证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数量不超过本次发行前公司总股本的30%,按公司审议本次发行的董事会决议日的总股本计算即不超过11.06亿股(含本数)。公司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总额不超过50亿元(含本数),紫金集团拟认购金额为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募集资金使用计划来看,南京证券此次50亿元定增,扣除发行费用后拟全部用于补充公司资本金。
具体而言,南京证券拟向四大传统业务——投资银行、财富管理、自营、资产管理,分别投入不超过5亿元资金。剩余30亿元中,有13亿元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10亿元用于增加对另类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的投入,7亿元用于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投入。
来源:南京证券2025年5月发布的定增方案
而在2023年4月28日发布的第一版定增方案中,南京证券原拟投入一半募集资金,即不超过25亿元用于发展证券投资业务。
其余25亿元中,5亿元用于发展资本中介业务,5亿元用于信息技术及合规风控投入,6亿元用于发展投资银行业务、增加对另类子公司和私募子公司投入,9亿元用于偿还债务及补充其他营运资金。
2023年6月20日,南京证券发布修订后的第二版定增预案,其中的募集资金使用计划已与如今披露的定增方案一致。
彼时,南京证券在预案修订情况说明中表示,为响应中国证监会关于证券公司“必须聚焦主责主业,树牢合规风控意识,坚持稳健经营,走资本节约型、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发挥好资本市场‘看门人’作用”的倡导,公司结合行业发展趋势和自身发展战略规划等,拟对本次向特定对象发行A股股票募集资金投向进行调整。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南京证券的定增调整,体现出券商行业的三大变化:业务模式转型、监管引导效应和行业理性化趋势。从依赖资本驱动的融资融券业务转向轻资产的财富管理、投行业务,反映券商减少杠杆依赖、提升服务能力的战略方向。证监会通过限制高资本消耗业务融资,推动行业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抑制“融资冲动”,促使再融资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在当前环境下,券商再融资已从粗放转向审慎,需与战略转型深度绑定。
自2023年以来,证券行业集体走向资本节约型发展之路,IPO、再融资阶段性收紧,上市券商融资趋缓。
2023年1月,证监会强调,上市券商再融资不可任性,对于非必要、不合理融资严审核强监管,推动券商行业走资本节约、高质量发展之路。
2024年5月10日,证监会修订发布《关于加强上市证券公司监管的规定》,明确要求上市证券公司规范市场化融资行为。要求证券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证券并上市交易和再融资应当结合股东回报和价值创造能力、自身经营状况、市场发展战略等,合理确定融资规模和时机,严格规范资金用途,聚焦主责主业,审慎开展高资本消耗型业务,提升资金使用效率。
再融资监管趋严背景下,上市券商定增走向了不同的结局:多家券商宣布对在途的定增预案进行调整,亦有券商选择主动终止定增计划,还有部分券商选择等待相关再融资计划有效期满自动失效。
据21世纪经济报道不完全统计,2023年至2024年,中原证券(601375.SH)、浙商证券(601878.SH)、财达证券(600906.SH)、国联证券(601456.SH)(现为国联民生)4家上市券商陆续终止了原定的定增计划。
2023年至今,完成定增募资的多为实施并购重组的券商。仅有国海证券(000750.SZ)定增募得32亿元,以及国联民生、国泰海通(601211.SH)因同业并购进行了再融资。
此外,仍有部分券商定增在路上,中泰证券(600918.SH)预计募集资金60亿元,目前未获受理;2025年以来,天风证券、南京证券定增申请连获受理,打破了再融资市场近半年的沉寂。当前监管态度是否发生转变,上市券商或将重启再融资进程?
对此,田利辉指出,目前监管并未“松绑”而是更注重质量,券商需证明融资必要性、资金使用效率及风险可控性,审核步入“理性化通道”。现阶段,监管对券商再融资呈现导向从严审核、门槛显著提高和动态调整机制的三大特点。
“尽管南京证券定增获受理,但需经交易所审核及证监会注册双重程序,且募资用途需明确支持轻资本业务,体现对资金投向的精细化管控。2023年后仅国海证券等少数合规性强、补充资本必要性突出的案例获批,并购重组类融资优先,单纯规模扩张型再融资被严格限制。交易所通过‘特别关注类证券名单’等工具实时监控市场风险,要求券商定期披露资金使用情况,强化事后监管。”田利辉进一步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