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小米汽车就两个问题两度致歉,话题瞬间冲上热搜榜首。然而,这不过是小米所面临舆论风暴的冰山一角。
一个多月时间里,小米汽车接连出了四个大事。这四次重击犹如四根钢钉,将小米汽车钉在舆论的十字架上。
曾经意气风发的雷军和如日中天的小米,如今正站在悬崖边缘,脚下是深不见底的信任黑洞。
5月7日深夜,小米汽车官方发布一个声明,就近期小米SU7 Ultra车型引发的两项争议,两次“深表歉意”。
第一个争议,“排位模式”解锁。
小米SU7 Ultra近日更新了车机版本,对车辆的动力输出进行了限制,1548匹最大马力被锁定,车主需要达成赛道成绩才能解锁,否则只能使用大约900匹马力。
不少小米车主认为,自己购买该车就是冲着高马力去的,现在性能被限制,这是不尊重车主的表现,而且还侵犯了车主的权利。
第二个争议,小米SU7 Ultra 碳纤维挖孔机盖。
有博主通过实验,用鼓风机对着小米SU7 Ultra的“挖孔”前机盖猛吹,结果发现纸巾纹丝不动。
更有车主亲自拆解前机盖,发现所谓的“双风道高效导流”碳纤维开孔,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或产生下压力,日常使用中散热效果也不明显。
这样的结果引发巨大风波,让很多“挖孔”版SU7 Ultra车主们破大防:花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挖孔机盖,就是个摆设?
汽车前脸这个“鼻孔”(前机盖通风口),最早出现在燃油超跑上。例如法拉利488 Pista、保时捷911 GT3 RS等燃油超跑,前脸这里两个巨大的鼻孔。
其作用主要有两个:
第一,将冷空气导入发动机舱和刹车系统,以便给发动机舱散热,或者给烧到通红的刹车盘降温。
第二,超跑都是轻量化的设计,整车装备质量过低,需要通过“挖孔”的设计来形成下压力,从而提升抓地力,让车辆在赛道上飙车时稳如老狗。
而电动车没有发动机,前舱只剩电机和零散部件,散热需求大幅降低。
此外,上述两个燃油超跑整备质量均不到1500KG,而SU7 Ultra则达到2360KG,高速行驶中不太需要通过“挖孔”设计来形成下压力。
竟然没有必要,SU7 Ultra为何还要推出挖孔机盖呢?
原来是原型车在纽北刷圈时,碳纤维机盖上霸气的双风道,引得很多消费者喜爱。于是SU7 Ultra量产版,火速上线4.2万选装包,虽然没有全部性能,但具有颜值作用。
雷军曾言“双风道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小米汽车表示“实现前部空气高效导流,让你拥有更贴近纽北最速四门车的惊艳外观”。
小米在营销话术中含糊其辞,表达不够清晰,是否涉嫌虚假宣传,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不过从舆论反应来看,发生在SU7 Ultra身上的两大争议,给小米汽车品牌确实造成了一定伤害。
小米汽车的深夜申明和致歉,如同一记仓促的刹车,试图刹住舆论的失控列车。
事实上,在此之前不久,小米就已经遭遇两次当头棒喝。
3月底的一个晚上,小米SU7发生重大车祸,导致三名女大学生失去花季生命。该事件引发舆论对于车企智驾技术的大讨论,还引发公安部和工信部对此进行强监管。
日前,小米官方已将“智驾”字样,统统改为“辅助驾驶”。
还有早前,小米被曝要求员工日均工作11.5小时,未达标者遭约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点燃了公众的怒火。
一个多月时间里,小米发生四次负面事件,造成了不利影响。
小米汽车4月份交付超28000台,按照2.8万台的整数计算,对比3月份29244辆(第三方数据),同比下跌4.25%,预计实际下跌幅度3.0%左右。
小米汽车的舆论困局恰似一面魔镜,照见行业内卷的集体焦虑,也映出流量狂欢下的信任危机。
四次风波,让雷军的造车坦途上突然出现一道深壑,其前行道路变得艰难起来。
小米汽车的下一站,也许不该是公关的流量投放与销量的数字游戏,而是一场对技术敬畏与商业伦理的深刻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