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 稀缺 穿透
退后一步是向前、家和才能万事兴
作者:闻道
编辑:楚逸
风品:时完
来源:铑财——铑财研究院
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商界父子“反目”似又添新戏码。
据红星资本局5月6日消息,近日,一封疑似由双星创始人、青岛双星名人集团总裁汪海给全体双星鞋服员工的公开信在网上流传,信中称汪海被儿子汪军、儿媳徐英、孙子汪子栋抢公章、限制人身自由,被要求交权。
对此,集团相关知情人士向红星资本局表示,“我们现在也在追溯这封信到底是来源于哪里,也在核实是不是汪海董事长发出的,集团高层、董事们都在研究这个事情。”据该人士介绍,信中提到的汪海儿子汪军、儿媳徐英,也都是公司的董事及管理层,目前公司高管及管理层都在正常工作。
另据每日经济新闻消息,双星名人相关工作人员称,没有此事,信是假的。同时,徐英向媒体表示,“我们也不知道是不是总裁发的,我们也找不到他,他现在也不在家,也不在公司。”后续会给媒体一个答复。
01
子孙“逼宫”迷雾
去家族化冷思
LAOCAI
在没得到汪海本人辟谣前,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份公开信内容:4月11日下午,汪子栋在汪海家中对其进行长达两小时威逼,要求交出集团管理权并限制其人身自由,后经公安介入才得以解脱。同日,徐英、汪军纠集不明身份人员闯入集团办公室,毁坏监控、殴打员工、抢夺钥匙、把守出入口、阻挠会议召开,甚至偷走汪海私人珍贵礼品。
4月12日,相关人员在未征得汪海同意情况下,将公司部分部门迁往去年已在黄岛装修好的新办公楼。徐英、汪军私自任命总经理、调整管理机构,有另起炉灶再创一个“双星”的意味。4月14日,再次发生强行搬走双星名人公司商标和人事资料档案柜的事件。
孰是孰非,等待权威回应。在此之前,任何过度揣度都是不负责任的。
一个不争事实是,汪海已是耄耋之年,权力交接是一个避无可避的话题。拉长维度看,2022年就开始有“交班”迹象。当年,双星名人集团股权结构发生重大变化。青岛星迈达工贸有限公司通过增资成为双星名人集团的第一大股东,持股56.96%,徐英和汪军分别持有该公司80%和10%的股权,汪海个人持股比则降至约21.88%,退居第二大股东。
此次变更使汪海儿子儿媳成为公司实控方,汪军任监事,徐英任董事。上述公开信表示,2024年8月份在集团小范围领导会上,汪海口头宣布儿媳徐英分管集团财务工作及协助其处理集团相关工作。不过公开信息显示,汪海仍是现任双星名人集团法定代表人、董事长兼总经理。
虽然股权方面做出转让,但汪海退而不休的状态,似乎成为引发父子、公媳间矛盾的导火索。据上述公开信,2025年4月11日,因“工作能力差,理想化的工作作风”徐英被免去所有职务。汪海认为,徐英不能胜任集团领导工作。并指责“他们只管自己捞钱捞好处,把担责任的事情甩给我!”
公开信最后,汪海以集团法人身份郑重声明,即日起暂停双星名人集团及名人海工贸公司的对外授权盖章业务,并表示由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将由相关责任人承担。字斟句酌,如果这份公开信属实,这位84岁耄耋老人的言辞足够激烈。
对此,知名危机公关专家、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对铑财表示,仅从公开信看,指控“逼宫”,反映出代际间管理权与股权分配的矛盾。汪海虽为精神领袖,但儿媳徐英通过控股公司成为实控人,双方在战略方向、利益分配上分歧严重。此类冲突不仅影响企业运营稳定性,更损害品牌形象。若想破局,需尽快厘清股权架构、明确管理权归属,同时引入职业经理人制度,实现“去家族化”管理。唯有如此,才能结束内耗,在市场竞争中重获生机。
02
百年双星转型启示
LAOCAI
这场风波不管最终如何收场,或都给家族企业敲响一记警钟,折射出民营经济转型期面临的复杂挑战。
作为百年鞋服品牌的双星,历史可追溯至1921年国营青岛第九橡胶厂,属于青岛市重点国企——青岛双星集团。公开资料显示,1974 年汪海退伍后加入国营第九橡胶厂,一步步走上管理岗位。在其带领下,该厂在改革开放浪潮中脱颖而出,双星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知名品牌。
据双星名人集团官网介绍,汪海作为中国第一代优秀企业家,仅用10年就创出民族品牌——双星。随着时代发展,目前双星名人集团产业涉及制鞋、服装、房地产、印刷包装、物流等多行业。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地,拥有30多个销售公司,5000多家连锁店,同时产品远销美国、欧洲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双星品牌价值492亿元,汪海总裁荣获国家级管理专家、世界风云人物等近百荣誉称号,堪称业界“鞋王”。
不过,个中蜕变过程绕不过私有化改革这道考题。2002年9月,汪海创立了双星名人集团,其中汪海等自然人持股29%,青岛双星集团国有股持股16.6%,其余为双星集团工会持有。
据经济观察报消息,收购过程一度并不顺利,2006年4月,青岛双星与双星名人就签署《资产转让协议》,双方约定青岛双星将鞋类资产全部转让给双星名人,转让价格约1.1亿元。但当时由于双星名人的收购能力、转让程序的合法性遭受质疑而一度搁浅。
好在2007年11月8日,青岛双星鞋业“由于项目挂牌公示期间没有新的买家”,顺利转让给双星名人。2009年,自然人吴康以5111万元拍得16.59%国有股权,双星名人也彻底蜕变为民营企业。据《南方周末》消息,汪海曾公开回应:“我把双星的资产从800万元做到了50亿元,别说21.88%,就是完全给我,有什么不应该?何况我个人为此还花了126万元现金。”
的确,作为改革开放首批“弄潮儿”,双星名人能一直发展至今、屹立市场难能可贵。然肯定历史成绩的同时,正如詹俊豪所言,民营企业想要实现基业长青,打造现代化治理结构是绕不过的话题。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若再深陷家族内讧风波,企业未来发展前景就不容乐观。需警惕管理失控,对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
03
“分家”后各有烦恼
LAOCAI
古语有云,一别两宽,各生欢喜。可这对双星而言,似乎并不适用。
公开资料显示,1987年到1997年,仅十年时间双星便建了3000多家连锁店和销售公司。依托强大销售网络,2000年双星一举成为国内鞋业龙头,旅游鞋销量连续八年位居全国第一。曾几何时,凭借“穿上双星鞋,潇洒走世界” 广告语,双星鞋在短时间内快速风靡全国。见证了无数80、90后的成长。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鞋类品牌日益多元化,消费者开始青睐更加时尚和国际化的品牌。从双星集团脱离后,如今双星名人的鞋服业务发展已鲜有上述高光时刻。随着销售量下滑、逐渐淡出主流运动市场,企业面临转型困境。
就在上述公开信被爆出不久,据爱企查显示,2025年2月,双星名人集团旗下青岛双星集团房地产被列入了被执行人。2025年4月,双星名人集团旗下双星瀚海鞋业有限公司被列入失信被执行人。
旗下公司陷入债务纠纷,自然不是好消息。需警惕影响日常运营,以及累及集团声誉、增加发展不确定性。
据华夏时报,时尚产业独立分析师程伟雄表示,双星名人在中国鞋服初期市场开发势头很猛,但后期在品牌授权管控过于粗犷,导致在品牌形象、产品品质、消费售后服务等问题频发,在鞋服下沉低档市场挑战加大,消费者忠诚度偏低;同时又受到国际运动品牌和本土福建运动品牌极大的冲击,品牌竞争力已受到极大削弱,只是低价在市场博弈,品牌边缘化趋势明显。
反观分家另一方,青岛双星。退出鞋服业务后,专注轮胎业务业绩发展也并不算如人意。2024年营收43.35亿元,同比下降6.89%;归母净利-3.56亿元,同比下降102.01%。
2025年一季度营收11.35亿元,同比下降3.89%;归母净利亏损1.04亿元,上年同期亏损2160.19万元;扣非净利亏损1.15亿元,上年同期亏损3038.42万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318.26万元,同比下降80.82%。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5月12日收盘,青岛双星市值不足40亿元。相比之下,赛轮轮胎、玲珑轮胎、森麒麟同期市值分别为428.4亿元、220.8亿元、202.7亿元。
市值、业绩双压下,2024年9月,青岛双星公布了重组锦湖轮胎股权的交易方案,最终确定按49.27亿元收购锦湖轮胎45%的股份。能否凭借该笔“蛇吞象”交易,改变公司发展困境仍有待时间作答。
行业分析师孙业文表示,不同的烦恼,相似的困境。两个“双星”企业各自独立发展,有助加强业务专业性专注力,却都没能更好适应市场变化,需有所反思。下一步如何通过战略升级、实现产品创新,来增加自身竞争力,两家企业殊途同归。
04
把住窗口期 家和才能万事兴
LAOCAI
没有见顶的市场,只缺发现的慧眼与巧手。
近年来,随着市场日益理性,尤其新生代消费者的崛起,民族自豪感与文化自信得到极大提升,对国货认可度接受度随之水涨船高。在这股国货复兴、本土回归浪潮中,复古风成为重要推手,一些老牌国货大有涅槃重生之势。
据艾媒咨询《2025 年中国国潮经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消费偏好上,85.79%消费者更倾向选择国内潮流品牌,其中48.69%因其独特“中国风设计元素”而形成消费偏好。消费品类方面,服饰和小型家电成国货消费主力,分别占比 37.94% 和 32.18%。
而作为国货经典代表,双星鞋借助复古时尚风,成功唤起市场情感记忆,随着更多人重新关注,其产品销量声量近年有可喜改观,尤其借势短视频的兴起。
据民银证券研报,中国运动鞋服业仍处于景气阶段,特征为行业空间广阔,市场容量大,但行业集中度也较高,2024 年,中国运动鞋服行业CR10(排名前10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83%,CR5(排名前5所占的市场份额)约为68%。
《2025 年中国国潮经济消费行为调查数据》显示,产品认知渠道上,短视频平台以35.32%占比成为核心渠道。对此,艾媒咨询分析师建议,品牌应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强化国际化设计语言,并构建全渠道服务体系以提升消费体验。
显然,双星名人正处在一个关键窗口期。面对风口、大浪淘沙不进则退。抛开上述权利“内斗门”的是是非非,营造一个良好内外营商环境或才是当下汪海家族更该关注的问题点。无论产品创新还是数字化渠道重构、精准营销,增强市场敏感性、经营韧性弹性,都离不开专业人才团队的搭建,企业现代化治理体系日益重要。
汪海曾自我评价:“我是一个冒险者、开拓者、成功者、幸存者。双星在中国的这个名牌是我带领我的员工伙伴干出来的,我是双星的缔造者这是事实。”这的确不能否认,只是,历史车轮总是滚滚向前、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双星的昨天是创业者的拼搏,今天明天则属于那些拥抱变化、善于创新、有精力创新的人。双星如何书写一个崭新的品牌未来,要下一代人来作答。当然,这个过程需注重方式方法,有时创始人对企业的感情是超乎想象的,最忌操之过急、而吃相难看,为了利益损伤亲情。
退后一步是向前、家和才能万事兴。期待双星名人,早日击破流言、早日王者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