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饮品消费理念逐渐转向“零糖、零脂、口粮化”,消费者对于无糖茶“代水饮用”的需求强烈,无糖茶饮赛道开始变得火热。
近日,农夫山泉旗下茶饮东方树叶推出1.5L大瓶装,迅速冲上热搜。
据悉,1.5L“巨无霸”版东方树叶相当于此前常规装的3倍。
图片来源:农夫山泉天猫旗舰店
除了东方树叶,多家茶饮品牌都曾先后推出过大瓶装。
自2022年开始,各大品牌便开始加速大瓶装产品布局。规格不断突破的同时,品类也从传统饮料延伸至电解质水、咖啡、乳酸菌饮品等。
2020年茶百道率先推出大桶装水果茶。2023年6月13日,奈雪的茶推出2.2升装限定西瓜桶。2024年4月7日,喜茶宣布推出高人气饮品小奶茉的超大杯版本。
此外,多家知名咖啡馆也纷纷上新“一升”冰美式......
尼尔森发布的报告显示,600-1249ml规格的大瓶装饮料销售额,从2019年的6.4%增长至2023年的11.3%,其中功能饮料增长213%,即饮茶增长105%。
大瓶装正从边缘走向中心。
大瓶装饮料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处于高速扩张与主流化的阶段,其发展态势已升级为全行业共识,且具有销量占比跃升、品类全面渗透的特征。
贝恩公司与凯度消费者指数发布的分析报告显示,大包装囤货和追求高性价比已经成为新的消费趋势。
不管大瓶装还是小瓶装,价格始终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图片来源:饿了么平台
东方树叶1.5L超大瓶装线下价格更是低至9.9元,有网友称自己领完外卖补贴后仅3.4元即可拥有。
图片来源:美团平台
随着消费者社交活动的增加,大瓶装饮料通常具有更高的性价比,迎合了家庭、聚会、户外运动等多样化的消费场景。
以家庭聚会为例,中国家庭平均2.6人,聚餐时1.5L、2L可满足一家人的需求。
此外,“物理性抢占视野”也是消费者选择大瓶装的原因之一,1.5L乃至2L的超大瓶,以绝对的海拔形成货架“断层带”,配合饱和色块和大字体,具有更强的吸引力。
对于生产企业来讲,大瓶装饮料的“物理膨胀”能在很大程度上化解成本危机。
受原材料、包材、物流等成本压力,近年来,饮品市场价格屡次上调。
农夫山泉在2022-2023年报中多次强调,因原油波动,饮料瓶主要原料PET(原油下游产品聚酯切片)价格大幅上涨。PET成本压力也是饮料调价主因。
此外,纸箱与物流成本也在持续攀升。
有数据统计,2021-2023年,瓦楞纸价格涨幅超30%,叠加燃油费上涨,物流成本不断攀升。
大瓶装成为饮料企业对抗成本压力的武器。
一个1.5L饮料瓶的包材成本占比仅15%,而500ml小瓶高达22%。此外,1L瓶装底部设计更防滑,垂直承压能力也比330ml瓶装高40%,且因为分箱更少,实际运输损耗压缩的同时也降低了分拣破损率。
如山姆会员店采用大瓶装直上货架策略,仓储破损率比传统超市低15%。
作为消费市场新蓝海,我国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的消费潜力正在快速释放。其中,餐饮、茶饮行业成为下沉市场核心增量。
根据中研网数据,2023年,我国下沉市场的消费支出约为22.18万亿元,占比超过50%。瑞幸等知名咖啡品牌在下沉市场的会员增速超过了其在一线城市的增长速度。
目前,我国下沉市场的消费人群中,超过75%的人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
对于这一群体而言,性价比突出的产品显然更受青睐,因此大瓶装产品明显更受潜力市场追捧。
康师傅在2025年第一季度通过低价位产品线等措施,将三、四线城市的市场份额,从12.5%提升至14.8%。
康师傅的低价位产品中,就包括大瓶装饮料,如1L装的冰红茶/绿茶,较330ml装便宜40%以上。
消费者也表示,在价格相差不大时,比起新兴品牌,他们更愿意选择那些经过市场长期检验的头部品牌。
对于部分消费者来说,选择大瓶装饮料是对高性价比的追求。
但也有消费者表示,买大瓶装饮料,不仅没有追求到性价比,反而是抠抠索索又多花了很多钱。
图片:微博平台网友
不少因一时冲动而消费成箱大瓶饮品的人群就表示,买回家后,由于个人喜好不同,家庭成员对此并不感冒,一个人又喝不完,储存起来又会存在细菌滋生等健康风险,对此颇为困扰。
图片来源:微博平台网友
这种场景在上班族、单身独居群体占比颇高的一、二线城市更为常见。
另外,由于大瓶包装在单人场景中的可携带属性大打折扣,超市反馈,大瓶装饮品实际购买率不如预期,反而是300-500ml的小包装更受欢迎。
很显然,在包装规格如何适配需求这一问题上,消费群体已呈现出城市差异与身份区隔。
对此,有专家表示,消费者对便利性和多样性的需求从未消失,只是在不同消费场景中各有侧重。在大瓶装热度高涨,价格更加实惠的同时,消费者应该根据自身情况按需购买,警惕大瓶伪装下可能存在的“消费陷阱”。
饮料包装越做越大,本质上是价格与市场的一场博弈。企业一方面通过降本增效巩固头部地位、挤压尾部市场空间,一方面也将选择的难题抛给了消费者——在这场消费洪流中,更需要理性判断,选出真正适合自己的产品。
源 | 澎湃新闻、专注体坛运动传播、央广网、中研网、IT课堂、中国消费网、人民资讯
编 | 李怡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