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联社7月18日讯(记者 张良德 梁祥才 实习记者 代嘉然)受行业政策、人口结构以及消费习惯的改变等影响,近两年,医药与大健康的线下渠道发生了较大变化,在连锁药店收缩门店数量并尝试转型“混业化”经营的同时,中成药生产企业为了拓展其大健康产品的销售渠道,加强了线下门店的布局。
中国医药健康发展促进(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药配方颗粒行业联盟秘书长孙跃武对财联社记者表示,中药生产企业在近几年对大健康业务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一方面,药品准入难度提升,且集采、医保药品利润有所降低;另一方面,大健康产品类似快消类产品,市场化运作准入门槛较低。
而连锁药店的“混业化”经营也渐成趋势,张仲景大药房副总经理吴承杰表示,“健康食品在店内和其他商品几乎没有冲突,如果条件允许,药店可以积极尝试,这是纯增量业务。我们一直致力于养生中药融入日常生活当中,让养生中药生活化。我们也在积极推进药店转型,像超市一样销售中药衍生品。”
中药药企:加大线下门店布局,推广大健康产品
近两年,中药生产企业和医药流通企业对药食同源类产品的重视程度明显提升,多家中药药企加大了对自有大健康产品线下门店建设的力度。
2023年,亚宝药业(600351.SH)董事长任武贤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曾表示,将投资上亿元建设500家亚宝生活馆,主要面向中老年人,采用实体店结合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产品与服务宣传。
近两年亚宝大健康生活馆线下门店发展迅速。财联社记者以客户名义致电亚宝生活馆加盟电话,对方表示,目前亚宝大健康生活馆在全国已有3000多家,今年计划增加到5000家。
有亚宝大健康生活馆加盟商告诉财联社记者,开店成本并不高,如果选址成本不高,平均单店初始投入不超过10万元,“一般三个月到半年可以回本。”
亚宝生活馆 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 张良德/摄
广誉远(600771.SH)今年推出了“养生精品中药千店50亿蓝图”计划,公司董事长李晓军在股东大会上表示,将加强对长三角、珠三角等经济发达地区的门店建设工作。
据了解,目前广誉远终端门店数量约500家,公司计划未来几年拓展至1000家,其终端门店中除公司原有的核心产品“龟龄集”等精品国药外,公司今年以来着力宣传的广誉远药酒、中药药茶、膏滋等各类大健康产品,丰富了其终端门店的经营品类。
以岭药业(002603.SZ)的“以岭健康馆”目前已开设多个线下门店,主要销售公司津力旺、怡梦等大健康类产品,此外还有各类药食同源产品。公司工作人员表示,“以岭药业大健康类产品在十年前就有,但是一直没有自己的线下实体店,今年公司领导加大了对大健康业务的重视,开始建设线下门店。”
以岭健康门店 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 张良德/摄
除上述几家公司外,振东集团、修正集团等公司也在开展中药大健康产品的线下门店招商工作。
不过,财联社记者注意到,部分公司的大健康产品采用委托加工的方式进行生产,以上市公司子公司或合作公司的名义进行经销,还有部分产品以贴牌的方式开展生产销售,且同类产品的定价存在较大差异,市场仍处于早期发展阶段。
连锁药店:战略收缩+混业化经营
与中药企业大力增加门店投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连锁药店的经营在近两年步入了“收缩期”。
头部企业如大参林(603233.SH)、老百姓(603883.SH)等上市连锁药店企业的门店数量在下降。财联社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大参林证券部,其工作人员表示,“这两年关闭药店数量1000出头,部分门店业绩表现不佳,出于整体门店规划调整的需要做出关店决策。”
根据中康CMH数据,2024年全国零售药店闭店数量分别为6778家、8791家、9545和14114家,各季度净新增分别为9257家、6322家、2847家和-3395家。各季度关店数量越来越高,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零售药店数量出现负增长,行业出现药店总数减量的“拐点”。业内预期2025年,零售药店关店情况将更加严重。
除闭店外,部分线下药店还存在缩小经营面积的情况。
财联社记者看到今年以来神威药业(02877.HK)旗下的神威大药房、益丰药房(603939.SH)旗下的新兴药房、华北制药(600812.SH)旗下的华药大药房等多家连锁药店开始缩减旗下门店经营面积。
神威大药房某店缩减营业面积 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 张良德/摄
神威大药房工作人员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很多人现在会选择从网上买药,导致线下药店经营困难,缩减规模是无奈之举,主要是压减店面成本。
而在压减店面经营面积的同时,药店增加了中药保健类产品的销售面积。财联社记者在多家药店发现,店内增设了保健食品销售专区和预包装食品销售专区,药食同源类产品明显增多。上述神威大药房的工作人员称,今后药店或许会增加更多药食同源食品和大健康产品的销售。
某药店内的销售专区 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 张良德/摄
不过目前药店销售药食同源食品仍处于探索期。财联社记者与各药店工作人员交流发现,多数店内工作人员对于所售产品的口感、配方并不熟悉,并且较少主动推荐该类产品。对此,吴承杰表示,“健康食品的培训是必要的。舒适的口感、亲民的价格,加上药店工作人员对中药养生的认知,会使健康食品的销售变得特别简单。”
张仲景大药房内增设仲景食品销售区 图片来源:财联社记者 梁祥才/摄
多家连锁药店企业已将药食同源类产品看做公司未来转型的突破口。一心堂(002727.SZ)去年初调整经营范围,在原经营范围的基础上,增加了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婴幼儿配方乳粉等内容;达嘉维康(301126.SZ)今年在原经营范围中增加食品销售(仅销售预包装食品)、保健食品(预包装)销售等。
(财联社记者 张良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