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二哥漫聊
宗庆后走了,娃哈哈的神话没熬过守灵。
那个穿旧中山装、坐高铁二等座的“布衣首富”(据《2023胡润全球富豪榜》显示,其生前个人资产达135亿美元,却常年保持年消费不超过5万元的生活方式),身后却是一笔谁都想掂量的遗产——金钱、股权、话语权,随便拎一个出来,都是好多好多个“小目标”。
海外信托安排引发的法律争议、兄妹之间的法庭交锋,还有绕不开的国有股份与员工持股改革。一个看似私人的豪门恩怨,背后其实牵动着产业格局、资本运作和公众信任的多重神经。
01
“遗嘱风波”揭幕:香港法庭上的兄妹对峙
2024年7月初,香港法院正式审理宗馥莉与她三位同父异母弟妹的财产纷争。宗继昌、宗婕莉和宗继盛三人起诉宗馥莉未按其父遗愿,为他们在境外设立信托基金——每人7亿美元,总计21亿美元。原本应冻结的18亿美元资金据称已被部分转移,三人请求法院采取紧急保全措施。
宗馥莉方面则回应:她“未获知相关指令”,并称对如何将人民币兑换成美元存疑。双方各执一词,矛盾显然已不是“误解”所能解释。
这起诉讼不仅是家族遗产的分配问题,更首次在法律层面明确了宗庆后除宗馥莉外,另有三名子女,舆论顿时哗然。
可问题是,宗庆后真的没安排清楚吗?还是执行人有意装聋作哑?
02
人设破产:“布衣首富”是精心包装吗?
曾几何时,宗庆后是企业家中的“劳模”代表:年花5万元、不坐头等舱、抽便宜香烟、独生女接班……这一切,在非婚生子女的出现后瞬间塌方。
更具争议的是,据《南华早报》等外媒调查,宗庆后二房杜建英在美育有三子,皆受良好教育,有人曾任哇哈哈研究院核心岗位。而部分媒体还曝出疑似三房、四房的存在,真假暂未坐实,却足以激发公众情绪。
你以为你在支持国产水,结果买的是别人孩子的美国身份和离岸账户。
当然,这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企业家子女海外求学定居现象在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00名中占比达63%(《财富》杂志2023年12月刊《中国富豪家族跨国化报告》)。
支持者开始质疑自己“曾为娃哈哈打的那些民族牌,是不是一厢情愿”。也有网友愤然倒掉了家里的娃哈哈矿泉水,宣称“被骗了感情”。
但真正值得警惕的,也许并不是“豪门有几房”,而是当公众的“道德滤镜”替代了理性判断时,舆论就已经被引导偏离了问题的本质。
03
娃哈哈“帝国棋局”:从家族内斗到结构重组
宗庆后生前,为了防范外资控股和国资过度干预,构建了一套独特的商业结构:娃哈哈集团股份由国资委(46%)、宗馥莉(29%)、员工持股会(24%)共同掌握;集团之外,还有约200家与之密切关联的“表外供应商”,划分为宏胜系与杜建英系两大派别。
这种结构在“达娃之争”后稳定多年,如今在宗馥莉主导下被彻底重塑:
2023第二季度:原食品研究院被直接关闭,宗继昌被边缘化;
2023第四季度:杭州总部从原大楼搬迁至宏胜大厦,全面由宗馥莉团队接管;
2024第一季度:杜建英系的18家供应商被清退,即便订单爆满亦未续约;
2024年初,娃哈哈300多个商标被尝试转移至宗馥莉控股的食品公司,最终因国资委干预而被叫停。
宗馥莉的动作,既是对“同父异母兄妹”的清场,也试图削弱国有资本的存在感。在她的掌控策略中,宏胜取代娃哈哈或许已不只是“手段”,而是最终目标。
04
被请出牌桌的员工,谁为他们兜底?
除了家族成员与国资委,娃哈哈还有一群沉默但重要的“股东”——员工。
2018年,宗庆后提出以3元/股价格回购员工原始股份,改为“干股分红”,仍然按照工龄和职位发放收益。但宗馥莉上任后,政策生变:
员工合同被统一转移至宏胜;
工资结构中取消了“固定分红”,改为绩效挂钩;
职工持股会所控八家下属公司的股份,被以“0元”价格转让给宗馥莉旗下公司;
不再承认维权委员会的合法性。
结果是,数百名员工集体维权诉讼,一场隐秘的“职工资产缩水案”悄然登场。
我们想问的是,分红机制可以变,员工承诺能不能作废?制度改革的界限,又该由谁来划定?
这批为娃哈哈效力多年、靠分红改善生活的员工,正逐渐沦为“清零改革”的代价。
所以,兜了一圈,最后还不是谁拿着话筒谁说了算?
他们不是站错了队,而是被整个牌桌请了出去。
05
“布衣传人”的真实身份与选择性叙事
更令人侧目的,是宗馥莉本人所塑造的“为国拼搏”人设,也正在经不起深挖。
曾公开宣称“不结婚、不恋爱、只为民族企业”的她,据公众采访与多篇人物稿中提及,其实早年与一位背景显赫的清华高材生成婚,离婚后通过境外辅助生育技术获得三名子女;曾持有美国护照,旗下宏胜集团为外资身份,享受相关税率与利润出境通道。
根据美国财政部《海外账户税收合规法案》(FATCA),持有美国护照的公民需承担全球收入申报义务,且其境外金融机构账户信息将自动同步至美国国税局(IRS)。
她当然有权选择自己的人生路径,但若确如外界所言,一面诉诸“布衣接班、民族企业、无私奉献”的道德感召,一面悄然编织自己的利益网络,那就是赤裸裸的“人设欺骗”。
06
真正需要关注的,不是“宫斗剧”,而是制度漏洞
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在《2023中国民营企业治理报告》中指出:"民营企业传承中的公司治理缺陷,本质是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度超过安全阈值。当实际控制人通过复杂架构持股比例不足30%时,代理成本会急剧上升,进而引发资产转移或中小股东利益受损。"
回看整件事,从“争遗产”到“员工诉讼”、从“商标转移”到“股份空转”,热闹之余,真正值得我们反思的,是以下三件事:
宗馥莉是否履行了宗庆后的遗嘱安排?是否尊重了法律程序?
员工持股制度改革是否公正?员工利益是否得到保障?
国有股该不该继续持股娃哈哈?是否应通过合理评估退出?
这是企业治理中最值得关心的议题,却往往被“私生子”、“美国人”等标签掩盖。
豪门家务事,不该以公共资产为代价;谁家的恩怨,也不该拿普通工人的饭碗来结账。
至于那些“只为企业终身不婚”的人设,是否值得你继续顶礼?那就是个人选择问题了。
如果你是员工、消费者、投资人,你怎么看宗馥莉的这套组合拳?
(文中所有信息均基于公开资料及可证实信源,对涉及个人隐私的部分信息已做相应的脱敏处理。本文旨在探讨民营企业治理问题,无意对任何个人作出道德评价,请大家理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