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博弈:一场精算的“温控战争”
中美关系的真相远比西方媒体欢呼的“和解”残酷得多。六月海关数据显示中国对美稀土出口飙升660%,并非握手言和,而是两大经济体在关键领域展开的精准“温控”战略博弈,一场考验耐力的持久战。这660%的增长率,只是这场战略绞杀的新战场刻度。
要看清这场博弈,必须打破增长率的表象。 四、五月份,中国将七类中重稀土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对美稀土磁体供应骤然冰冻,五月出口量仅为46吨,对美国庞大的工业机器,特别是军工和新能源汽车产业而言,杯水车薪都算不上。 因此,六月恢复至353吨的出口量,虽然增幅巨大,但与去年同期正常贸易量相比,仍有大幅缩水。 这远远无法满足美国工业需求,更像是一种“面子工程”,旨在缓解美国的燃眉之急,而非彻底解决其产业链问题。
美国方面的“交换筹码”——英伟达的H20芯片,同样采取“有限供应”策略。这并非大规模解禁或增产,而是精明的“饥饿营销”。美国政府清楚,中国对高端AI芯片有短期刚需,彻底断供只会迫使中国不惜一切代价自主研发,反而催生更强大的竞争对手。英伟达CEO黄仁勋也曾公开表示,高压制裁长期无效,只会促使中国研发出替代品。因此,有限供应“阉割版”的H20芯片,既能盈利,又能维持中国部分企业的依赖,延缓其转向国产方案的进程。这并非和解,而是最低限度的利益交换。
如果说全面断供是“快刀斩乱麻”,风险在于逼迫对手铤而走险;那么“有限供应”就是“钝刀子割肉”,通过持续、可控的施压,逐步削弱对手的意志和抵抗能力。中国对稀土的策略正是如此。全面断供会刺激美国动用《国防生产法》,不惜代价重建本土或盟友国家的稀土产业链,虽然代价高昂且耗时,但一旦建成,中国将永久失去这张王牌。
而“温水煮青蛙”式的策略则更为高明。它精准打击美国唯一的本土稀土希望——MP材料公司。美国国防部斥资近4亿美元扶持该公司,并承诺以两倍市场价收购其年产1000吨商业磁铁的生产线。然而,中国六月份353吨的出口量,加上后续的供应,轻松超过800吨,而且拥有无可比拟的成本优势。当市场充斥着物美价廉的中国磁体时,又有多少美国企业愿意购买MP公司高价的“爱国货”?美国政府巨额投资很可能只培养出一个在商业竞争中不堪一击的“温室花朵”,让美国建立自主产业链的雄心在现实面前破灭。
同样的逻辑也适用于美国对华芯片策略。美国深知完全扼杀中国芯片产业不现实,高压只会带来更强的反弹。因此,用有限的H20芯片维持中国AI产业的“一线生机”,是一种更具长远效益的战术。这种“喂食”策略制造了一种微妙的平衡:让中国企业痛苦,但不至于绝望到彻底放弃依赖美国技术生态。美国试图用时间换空间,延缓一个完全独立于美国之外的强大技术体系的诞生。
中美双方之所以选择“温控战争”,是因为双方经过几十年的全球化,已深度绑定,形成“致命依赖链”。中国的庞大制造业离不开全球市场和部分关键技术;而美国的尖端工业和宏大战略也依赖于中国提供的关键原材料。这种盘根错节的关系,使任何一方都无法在不重伤自己的前提下彻底打垮对方。
博弈的焦点不再是“谁能离开谁”,而是“谁能更好地利用这种依赖关系,去消耗对方”。“相互依赖”从过去稳定关系的基石,变成了互相施压的新战场。双方都在寻找一个能令对方更难受,而自己又能承受的平衡点。
因此,660%的数字并非和平或胜利的象征,而是“温控战争”的温度计刻度,显示着双方都感到不适,但又不至于系统崩溃的临界值。中美竞争已进入比拼战略耐心、内部承压能力和政策精算能力的深水区。这不再是简单的力量较量,而是一场持久战,比拼的是忍耐力、策略和规则的巧妙运用。未来的看点不在于数据涨跌,而在于双方如何精细调控“供给阀门”,将这场没有硝烟的“温控战争”进行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