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老陈,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电脑,开的电动汽车,甚至是国防装备,都离不开一样东西——稀土。几十年前,咱们中国明明坐拥全球最丰富的稀土资源,却只能像卖白菜一样按吨往外卖原矿,然后再花大价钱从外国人手里买回加工好的产品。这种“端着金饭碗要饭吃”的日子,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才彻底改变。
徐光宪 ,1920年出生在浙江绍兴的一个书香门第。1951年,31岁的徐光宪在美国已经拿到了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前途一片光明。可他和妻子高小霞毅然决定回国。为了回国,他们甚至只能用“探亲”的名义,差点就被美国的人才封锁政策给困住了。
有人可能会问:为什么要放弃那么好的条件回国呢? 答案很简单:因为心里装着祖国。徐光宪曾经说过,稀土紧紧连着他和祖国,这不是空话,而是用一生来证明的承诺。
1972年,52岁的徐光宪接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把镨和钕这两种稀土元素分离开来 。别小看这个任务,这两个“孪生兄弟”长得实在太像了,连当时的西方发达国家都束手无策。
没有镨,咱们的战斗机飞行员护目镜就造不出来;没有钕,导弹的激光制导系统就是个摆设。可以说,这两个小小的元素,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国防安全。
那时候国际上的主流分离方法不仅成本高、效率低,关键是根本无法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徐光宪偏偏就不信这个邪 ,他决定走一条前人没走过的路——萃取法。
为了找到分离的规律,徐光宪和他的团队每天站在几百个玻璃漏斗前,像做体操一样重复着“摇、放、分层、再摇”的动作。一套流程要跑上百天,失败了就重来。
徐光宪的厉害之处不在于会摇漏斗,而在于他把这些看似枯燥的实验数据,转化成了一套完整的数学理论 ——串级萃取理论。
这套理论有多牛?原本需要几个月反复试验才能得出的参数,现在只要把材料信息输入计算机,几个小时就能给出最优方案。徐光宪把这叫做“一步放大”,意思是实验室的成果可以直接用于工业大生产,中间不需要任何过渡。
这简直就是稀土分离技术的“工业革命”!从此以后,中国不再是那个只会卖原料的“冤大头”,而是掌握了核心技术的“技术强国”。
让人敬佩的是, 徐光宪对这项足以让他名垂青史的技术,连专利都没申请 。从1978年开始,他办起了“全国串级萃取讲习班”,把理论、参数、计算软件全部无偿分享给全国各地的稀土厂。
有人说他“傻”,放着亿万富翁不当,偏要做“活雷锋”。可我觉得,这正是徐光宪最伟大的地方。 他明白,个人的成就再大,也比不上国家的强盛;一个人富了算什么,让整个中国强起来才是真本事 。
从那以后中国的稀土企业就像装了外挂一样,效率飙升、成本暴跌。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外国稀土巨头们傻眼了,纷纷减产、停产、退出市场。到了90年代,全世界高纯度稀土90%以上的市场都掌握在中国手里。
2015年,95岁的徐光宪永远地闭上了双眼。追悼会上有人念出他生前的一句玩笑话:“我像稀土元素铕,名字没人会念,可没我你们手机都亮不起来。”
现在当我们用着超清手机屏、坐着新能源汽车时,别忘了夜空中那颗编号14845的小行星——徐光宪星。它虽然不发光,却永远指引着中国科技前进的方向。
这,或许就是属于我们中国人独有的浪漫吧。
参考信源 :
中国科协之声2025-06-10(从受制于人到全球领先,他如何改写中国稀土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