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酒食汇团队
近期以来,酒业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高层人事大调整。从白酒到啤酒再到黄酒均未例外。酒企密集的高管变动的背后,折射出的是白酒行业在多重压力下的深层困境与转型阵痛。业绩下滑、库存高企、消费疲软形成三重叠加压力,让掌舵者们面临严峻挑战。酒类企业如何在行业调整期寻找新的增长点,成为所有从业者必须面对的核心命题。
密集调整,酒业“人事变动潮”扩大
酒类行业高管密集调整在2024年就已经初现端倪,但此前主要集中在白酒行业,今年的“人事变动潮”除了白酒行业,还进一步波及到了啤酒、黄酒行业。
在白酒行业,7月1日,洋河股份发布公告,公司董事长张联东先生的书面辞职申请。随后洋河又在官网披露,顾宇接棒洋河股份党委书记、董事长;7月2日,金种子酒发布公告,公司董事、总经理何秀侠因工作调整提出辞职;7月25日,贵州茅台酒厂集团技术开发公司官方公众号消息显示,王登发已出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7月29日,丰谷酒业召开股东大会,会议上经投票表决,谌超当选丰谷酒业董事长;8月1日,天佑德酒发布公告,聘任鲁水龙为公司副总经理……
在啤酒行业,6月27日,华润啤酒董事会主席侯孝海宣布辞任,其离任后,由执行董事兼总裁赵春武暂时承担董事会主席职责;同月,珠江啤酒原董事长王志斌到龄退休卸任,由原副董事长、总经理黄文胜接棒务;此后,黄文胜辞去总经理职务,但仍保留董事、董事长及党委书记职位,由张涌接任总经理……
在黄酒行业,4月11日,会稽山发布公告,公司副总经理、董事会秘书金雪泉辞职,同时任命90后“少壮派”金融背景高管傅哲宇为新一任董秘;5月23日,金枫酒业发布公告称,董事会会议选举祝勇为公司董事长,聘任徐莉莉为公司副总经理并代行总经理职权,聘任张辉为公司副总经理,聘任张黎云为公司董事会秘书;7月30日,古越龙山发布公告,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吕旦霖因工作调动原因于当日辞去职务……
换帅背后,折射出怎样的行业困局?
酒业密集人事变动潮背后,折射出酒业在消费转型、竞争加剧、政策调整等多重压力下的深度变革。业内人士表示,酒业竞争已进入深度调整期,密集人事调整也是酒企谋求改变的意志体现。
从需求端来看,随着宏观经济增速放缓,居民消费能力和意愿下降,酒类产品作为可选消费品,受到的冲击尤为明显。同时,年轻一代消费者消费观念的转变,对酒类产品尤其是白酒产品的消费产生较大的影响。
对此,不少白酒企业纷纷选用更年轻的管理人员,试图挖掘年轻市场。中国酒业协会也指出,85年至 94年出生的普通白领和职场新人成为白酒企业寻找细分市场的重要突破口。因此,积极拥抱年轻消费者、打破固有消费圈层、探索品牌年轻化之路成为当下白酒企业的必修课题。
此外,政策环境的变化也为行业带来额外压力。今年5月“新禁酒令”政策的发布,虽对实际销量的直接影响有限(政务消费占比已从2011年的40%降至2023年的约5%),但对市场信心造成沉重打击,高端白酒批发价格进一步下探。政策风向的变化使得酒企必须调整战略方向,而新战略往往需要新的领导团队来推动实施。
从竞争维度来看,行业集中度提升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差异化竞争将成为企业生存的关键,未来酒企业可能需要更精细地划分消费场景和人群,开发针对宴请、礼品、自饮、收藏等不同需求的产品系列,并在营销传播中强化这些差异化特征。
有业内人士表示根据市场变化和自身发展需要,进行核心高管层的调整,是企业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和消费趋势的根本性举措,而这些站在时代前沿的人才能否会带领企业穿越周期,还需要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