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如何能够承接海珠康鹭的制衣产业转移,主要应该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承接的能力,二是承接的动力。承接能力需要从经济-社会因素考量,看是什么使之能够承接得住广州制衣转移(回迁)。
基于湖北天门服装产业调研资料,天门能够成功承接广州制衣产业,核心在于具备匹配产业需求的制衣基础能力,同时拥有“家庭发展需要”的社会动力与“低成本优势”的经济动力双重支撑,三者形成协同效应,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坚实基础。
能力维度:天门具备承接制衣产业的基础条件
天门在制衣技术、产业配套、劳动力储备等方面的基础能力,为承接广州制衣产业提供了核心支撑,能够快速匹配广州制衣企业的生产需求。
1. 劳动力具备制衣基础技能,可快速上岗
天门本地劳动力存在大量具备制衣基础能力的群体,这是承接产业的核心前提。调研显示,天门30—40岁女性群体中,80%以上有过制衣相关工作经验,更有受访者表示,天门人从老一辈开始就会制衣,制衣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手段,其中,一部分在广州、柯桥等制衣发达区务工5—10年,掌握裁剪、缝制、锁边等核心技能;另有部分在本地早期小型制衣厂工作,熟悉基础生产流程。
以天门某头部工厂为例,其400名工人中,90%为天门本地人,其中70%以上有在广州的工作经历,入职后仅需1—2周的流程适配培训即可独立上岗,大幅降低了企业的培训成本。即使是微型加工厂的工人,也多具备基础缝制技能。
2. 产业配套逐步完善,满足基础生产需求
天门通过引入配套企业、建设产业载体,已形成覆盖“辅料-生产-物流”的基础产业生态,能够支撑制衣企业的日常运营。在辅料供应方面,头部企业可提供70%的制衣辅料,包括纽扣、拉链(基础款)、包装袋等,其工厂日均生产60万个包装袋,覆盖天门3000余家微型加工厂,企业下单后24小时内即可送货上门,供应时效与广州中大辅料市场基本持平。
在生产载体方面,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建设了50栋标准化厂房,配备工业用电、消防设施及通风系统,满足制衣企业的生产需求,某制衣厂入驻后,无需额外改造场地即可开展生产,投产周期比在广州缩短1个月。
在物流配套方面,天门快递物流园引入韵达、中通等企业的区域分拣中心,国内快递单价低至3元/单,与广州快递成本基本持平,且实现“广州-天门24小时货物直达”,保障面料与成品的运输时效。
3. 头部企业带动技术扩散,提升整体生产能力
广州制衣头部企业的转移,为天门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本地制衣能力整体提升。希音某代加工厂,从广州转移至天门时,同步引入了“小单快返”生产技术——通过优化生产流程、采用柔性生产线,将订单交付周期从15天压缩至3天,且支持500件以下的小批量订单生产。
这种技术不仅在该工厂自有工厂应用,还通过外发加工扩散至周边中型企业,该企业对70余家合作加工厂进行技术培训,指导其改造生产线、建立质量管控体系,使合作加工厂的产品合格率从60%提升至90%以上,达到希音的供货标准。
此外,该工厂还将广州的管理模式引入天门,建立“订单-生产-质检-发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系统,部分中型企业借鉴该模式后,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订单差错率显著降低。
动力维度
1. 家庭发展需要的社会驱动
天门本地“家庭发展优先”的社会需求,与广州制衣企业主、工人的家庭诉求高度契合,形成了产业转移的强大社会动力,促使大量劳动力与企业从广州回流。
①子女教育需求推动劳动力回流,提供稳定用工保障
广州制衣产业的劳动力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问题成为其回流的核心动因,而天门能够满足这一需求,为制衣产业提供稳定的劳动力供给。调研显示,80%以上流工人将“子女教育”列为首要原因:在广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就读于民办学校,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且父母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学习,导致孩子成绩普遍较差;而回到天门后,子女可就读公办学校,教学质量有保障,且父母能兼顾工作与陪伴。
某制衣厂老板在广州开厂,女儿留在天门就读,成绩排名倒数、青春期典型问题比较突出,老板的父母在老家照顾女儿,祖孙之间存在代沟,很难解决女儿的问题,2021年随父母回流后,在父母的陪伴下成绩有所提升,并且涨幅较大。
这种教育需求的满足,使劳动力回流后稳定性显著提升——天门制衣企业工人的年流失率远低于广州制衣企业的年流失率,为企业提供了稳定的用工保障,减少了招聘与培训成本。
②家庭赡养与分工需求,降低劳动力流动意愿
天门传统的家庭结构与分工模式,使回流劳动力更倾向于长期稳定工作,进一步巩固了制衣产业的用工基础。40岁以上的回流工人中,一半以上是由于“父母年迈需照顾”选择返乡,天门本地“就近就业”的模式,让工人既能工作又能履行赡养义务。
同时,天门形成了“夫妻共同就业”的家庭分工模式:70%的回流家庭中,夫妻双方共同从事制衣工作,或经营家庭作坊,或在同一家工厂上班。
这种模式不仅增加了家庭收入,还提升了家庭稳定性——一对经营家庭作坊的夫妻的母亲表示,“在广州时两人分居两地,收入不稳定还经常吵架;回天门后一起做衣服,每月能存一些钱,家庭也更和睦”,这种稳定的家庭状态,使劳动力流动意愿大幅降低,为制衣产业提供了长期用工支撑。
③县域熟人社会网络,降低企业运营与用工成本
天门作为县域城市,存在紧密的熟人社会网络,这种网络为制衣企业的运营与用工提供了便利,进一步强化了产业转移的社会动力。
在企业运营方面,熟人网络有助于降低合作成本:某企业与3000余家微型加工厂的合作,多通过熟人介绍达成,无需签订复杂合同,仅靠口头约定即可完成交易,减少了法律纠纷与沟通成本。如某微型加工厂老板表示,“合作5年,从未签过合同,要货时打个电话,第二天就能送到,货款月底结算也没问题”。
在用工方面,熟人网络推动劳动力自发集聚:制衣企业招工多通过工人介绍,某工厂400名工人中,一半以上由老员工推荐入职,招聘成本比在广州降低50%,且推荐的工人多为亲属或同乡,相互熟悉,工作配合更默契,生产效率比陌生工人高15%。
此外,熟人社会的道德约束还能降低企业管理成本——微型加工厂承接外发订单时,很少出现拖延交货或偷工减料的情况,该工厂负责人表示,“在广州外发订单时,经常遇到工厂拖延交货的情况;在天门,合作的加工厂都是本地人,靠熟人关系约束,交货准时率达90%以上”。
2. 低成本优势的经济驱动
天门相较于广州显著的成本优势,直接降低了制衣企业的运营成本,提升了企业利润空间,成为产业转移的核心经济动力。
①租金成本悬殊,大幅降低企业固定成本
天门的厂房与经营场地租金远低于广州,为制衣企业节省了大量固定成本,成为吸引企业转移的关键因素。在生产场地方面,广州番禺地区制衣厂房的租金约为30—40元/平方米/月,而天门即使在2023年10月租金上涨后,也仅为10元/平方米/月,成本差距达3—4倍。
以纺织企业为例,其在广州国际轻纺城的50平方米面料档口,年租金高达150万元,且需一次性预付10年租金1500万元;转移至天门后,400平方米的生产与经营场地年租金仅2万元,成本降低75倍,每年节省的租金可投入面料研发,提升产品竞争力。
在产业载体方面,天门市政府对入驻企业实行租金优惠政策,中国(天门)服装电商城2023年实行“租金五年免三”政策,2024年调整为“首年全免,后续4年按3—5元/平方米收取”,入驻企业的租金成本进一步降低。如某从广州转移的制衣厂,入驻电商城后首年免租,节省租金20万元,相当于其年利润的30%,大幅缓解了初期运营压力。
②劳动力成本“性价比”更高,提升企业盈利空间
尽管天门工人的工资水平与广州差距逐步缩小,但结合生活成本,其“性价比”更高,为制衣企业降低了用工成本。从工资水平看,天门熟练车工月工资为8000—10000元,与广州同类岗位(9000—11000元)基本持平;但从生活成本看,天门的租房费用仅为广州的1/5,餐饮、日用品等消费价格也比广州低30%-50%,工人的实际可支配收入更高。这种“高实际收入”使天门工人的就业意愿更强,企业无需通过涨薪吸引劳动力,用工成本相对稳定。
从企业角度看,天门工人的“人均产出成本比”更优:某工厂数据显示,天门工人的人均月产量为120件,与广州工人基本持平,但企业需承担的生活补贴(如住宿、餐饮)比广州低50%,人均用工成本比广州降低15%,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超200万元,毛利率提升3个百分点。
③原材料与物流成本可控,减少企业运营风险
天门制衣产业的原材料与物流成本虽需承担一定额外支出,但整体可控,且通过规模化采购与物流优化,可进一步降低成本,减少企业运营风险。在原材料成本方面,天门70%的基础辅料(如纽扣、包装袋)可本地采购,价格比广州低10%—15%,某企业的包装袋单价为0.2元/个,比广州中大辅料市场低0.05元/个,某中型企业每月采购10万个包装袋,可节省成本5000元。
对于需从广州采购的面料,企业通过批量采购降低成本:某纺织企业从广州采购面料时,单次采购量达100吨,比广州小型企业的采购单价低5%,且通过与物流公司协商,将每吨物流成本从15元降至12元,进一步压缩成本。
此外,天门制衣企业多采用“以销定产”模式,通过电商平台提前获取订单,再采购原材料,减少库存积压风险,原材料成本波动对企业的影响比广州降低10%。
能力与动力的协同:天门承接广州制衣的可行性闭环
天门承接广州制衣产业的可行性,本质是“能力支撑”与“动力驱动”的协同作用:制衣基础能力为产业转移提供了“落地保障”,确保企业转移后能快速投产、正常运营;而家庭发展需要的社会动力与低成本的经济动力,为产业转移提供了“持续吸引力”,促使劳动力与企业长期扎根天门,形成“能力-动力-发展”的良性闭环。
从企业角度看,天门的制衣能力解决了“能否生产”的问题,而社会与经济动力解决了“为何转移”的问题——企业在天门既能依托现有能力开展生产,又能通过低成本提升利润,还能满足员工的家庭需求,降低用工流失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劳动力角度看,天门的制衣能力解决了“能否就业”的问题,而社会与经济动力解决了“为何留下”的问题——工人在天门既能凭借制衣技能获得稳定收入,又能照顾家庭、改善生活,形成“就业-家庭-稳定”的良性状态。这种协同效应,使天门不仅成为广州制衣产业的“承接地”,更成为产业“二次发展”的沃土,推动制衣产业在天门实现规模化、集群化发展。
(以上数据来源于湖北天门调研)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行业研习 (ID:hangyeyanxi),作者:张亚琪(华南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研究中心研究生),编辑:奔跑的蜗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