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韩利明
8月26日晚间,复星医药(600196.SH;02196.HK)披露2025年上半年经营业绩显示,报告期内,实现营收195.14亿元;归母净利润17.02亿元,同比增长38.96%;经营性现金流21.34亿元,同比增长11.90%。
分业务板块看,报告期内,制药业务收入为139.01亿元,创新药品稳健增长,收入超43亿元,同比增长14.26%。此外,医疗器械与医学诊断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9.55亿元。医疗健康服务业务实现营业收入35.92亿元。
谈及业绩表现与发展规划,复星医药董事长陈玉卿在媒体沟通会上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面对行业环境、政策调整与地缘政治等外部变化,企业需以深度行业洞察与清晰全球布局锚定方向,“复星医药将持续推进创新转型与创新产品开发落地,提升全球运营能力,同时深化数字化与AI战略布局,坚定践行核心发展路径。”
事实上,受益于全链条支持创新药发展的各项配套政策、措施的不断落地,“创新转型”与“国际化出海”亦是当前国内创新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政策引导下,中国制药工业已稳居全球第二。这是过去十年行业共同努力下,中国制药产业形成的全新格局,从资本市场表现来看,当前医药行业的‘春天’已至,也与这一产业基础相契合。” 陈玉卿表示。
不过,在陈玉卿看来,当前中国创新药在源头创新,尤其是新靶点发现层面,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基于此,他认为中国创新药需向“2.0版本”升级,向研发深水区、无人区迈进,“这一升级并非单一行业能独立实现,需要科研院校、研究机构、企业与国家政策形成协同,构建大体系战略支撑,最终推动中国创新药产业从‘全球第二梯队引领者’向‘全球第一的引领系统’跨越。”
提高创新可及性
创新是医药产业稳健发展的核心驱动,随着国内医药健康产业对本土创新能力的要求持续提升,复星医药也在加速创新技术与产品的转化落地。
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研发投入共计25.84亿元;其中,研发费用为17.17亿元,制药业务研发投入22.95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6.51%;其中,研发费用14.69亿元,占制药业务收入的10.57%。围绕实体瘤、血液瘤、免疫炎症等核心治疗领域,复星医药已逐步构建高价值管线组合,并积极拓展慢病(心血管、肾脏与代谢)及神经领域。
不过从长远的发展视角来看,掌握重量级产品的创新药企之间的竞争,更多地体现在产品竞争力和后续的商业化能力上。
“创新药前期研发成本高企,若缺乏合理的商业定价与支付支持,企业盈利难度极大。”陈玉卿表示,复星医药正从支付创新、市场拓展、风险平衡等多维度探索产品可及性。
据介绍,在国家医保局推动商业保险发挥补充作用的背景下,复星医药已有多款创新产品纳入商业保险目录,包括国内首款获批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仑赛注射液(商品名:奕凯达)等;同时,奕凯达已与全国超110家城市保、90项商业保险达成签约合作,大幅降低患者用药经济门槛。
此外,针对奕凯达120万元的治疗费用,复星医药旗下复星凯瑞在2024年11月推出了中国首款“按疗效价值支付”计划;除依托医保与保险体系外,复星凯瑞也在主动拓展院外市场与自费市场,进一步完善商业化布局矩阵。
“无论是参与医保目录调整、深化商保与城市保合作,还是探索支付创新与院外市场,复星医药都在全力推进创新药商业化进程。”陈玉卿强调,期待随着商业保险对创新药的覆盖持续扩容,中国创新药能在本土市场快速形成健康可持续的商业逻辑,推动整个产业进入良性循环。
从当前产品表现来看,核心治疗领域的创新成果已逐步转化为业绩支撑。今年上半年,抗肿瘤及免疫调节核心产品实现营业收入43.14亿元,同比上涨6.48%;抗感染核心产品实现营业收入16.56亿元,同比上涨14.05%。此外,代谢及消化系统、心血管系统、中枢神经系统核心产品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3.06亿元、9.26亿元、4.92亿元。
多维度竞速国际化
当前,国际化市场愈发成为创新药企增长的关键引擎。
2025年上半年,复星医药海外营收54.78亿元人民币,占营收比28.07%。公开资料显示,复星医药已构建成熟的商业化体系,涵盖制药与医疗器械业务,其中,海外商业化团队超1000人。制药业务已主要覆盖美国、非洲等市场,并稳步向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拓展。
谈及商业能力构建与国际化布局策略时,陈玉卿解释,全球商业网络的搭建将以“合作优先、因地制宜”为核心思路,通过全球化整体布局与合作伙伴网络的协同,快速推进全球业务发展,尤其在主流市场的拓展中,这一策略将成为关键支撑。
“新兴市场同样是复星医药重点关注的领域。”陈玉卿进一步分析,中东、东南亚、南美等市场虽规模各异,但均具备“小而美”的特色潜力与增长爆发力,公司将通过合作与本地化注册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创新药产品在这些区域落地;同时,非洲市场的仿制药需求明确,也将成为业务拓展的重要方向。
“中东等市场还存在创新药发展机会,复星医药不仅会推动自身创新产品出海,还将联动国内优质创新药资源,协同构建‘出海合力’,让国内成熟的创新药研发能力在全球市场发挥更大价值。”陈玉卿补充。
事实上,近两年中国创新药企业通过License-out(对外授权)、合作开发和NewCo(新公司)等出海模式,与国际MNC(创新药企)达成BD(商务拓展)交易,以此拓展全球市场。
今年以来,复星医药亦有多项BD交易。例如8月,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授予Expedition于除中国境内及港澳地区外的全球范围开发、生产及商业化在研小分子口服药物XH-S004(DPP-1抑制剂)的权利,复星医药产业将获得至多1.2亿美元不可退还的首付款、开发及监管里程碑付款。
License-in(许可引进)方面,控股子公司复星医药产业许可引进延缓阿尔茨海默病(AD)疾病进程的小分子口服在研药物AR1001。
对于如何踩稳License-in与License-out节奏,陈玉卿解释,License-in与 License-out虽均服务于产品管线建设,但核心逻辑不同。其中,License-in侧重“补强、补缺、补足”,需先明确公司聚焦治疗领域,再判断是否具备填补技术平台与产品管线空白的价值,“阿尔茨海默病领域,中国患者已近1000万,老龄化下临床需求迫切,此次引进是我们长期跟踪研究后的选择,未来也会持续深耕该领域。”
License-out方面,陈玉卿进一步拆解考量点,一是市场分工与价值极致化,若产品难快速推进美欧日等主流市场临床与上市,便由公司负责大中华区临床,合作伙伴凭本地化优势推进海外,实现价值与患者获益最大化;二是成本与收益平衡,通过合作均摊前期研发成本,依托里程碑付款、销售提成等构建持续收益体系。
陈玉卿强调,BD的核心逻辑是“以长期全球化视角,服务于成为全球医疗健康领域重要参与者的目标”,关键是判断自身是否具备产品全球权益掌控力、临床推进与商业落地能力,再制定差异化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