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2025年第一季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分析报告
报告共计:20页
2025年一季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承压前行中显现结构性亮点
2025年第一季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在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呈现“承压前行”的态势。作为中国核心经济区和外向型经济的典型代表,湾区经济运行既显现出工业放缓、出口下滑等压力,也在新能源、基建、消费等领域孕育着积极动能。据北大汇丰智库测算,一季度大湾区GDP预计增长3.4%,在挑战中展现出独特的韧性。
整体增速稳中有压,城市分化特征明显
从整体表现来看,2025年一季度大湾区经济增速较去年同期有所放缓,但区域内城市表现呈现显著分化。惠州以6.6%的增速领跑,中山、东莞紧随其后,分别增长5.5%和5.0%;深圳作为经济重镇,增速达到4.6%,展现出较强的产业基础支撑;而佛山增速相对偏低,为1.5%,反映出传统制造业转型的阵痛。
香港和澳门的经济表现同样值得关注。一季度香港GDP以港币计价增长2.6%,折合人民币增长4.2%;澳门以澳门币计价增长3.5%,折合人民币增长3.7%。尽管两地访客数量保持增长,但消费复苏节奏仍显滞后,成为影响区域经济协同的因素之一。
工业生产遇挫,新兴产业成重要支撑
工业生产放缓是拖累一季度湾区经济的主要因素。作为“工业第一城”的深圳,1-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仅为2.6%,与去年各月9%以上的增速相比差距明显。东莞、珠海、江门等城市的工业增长也出现不同程度放缓,主要受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表现不佳影响。
数据显示,2025年1-2月全国手机出口同比下降11.7%,产量下降6.1%,而深圳的华为、荣耀,东莞的vivo、OPPO合计占据全国手机市场64.6%的份额,受行业周期影响较大。不过,工业领域并非全线下行,新能源汽车产业表现亮眼,比亚迪1-2月产量增速高达109.5%,成为工业经济中的一抹亮色。
与此同时,广州、惠州、佛山等城市的工业生产呈现改善迹象。惠州依托电子产业(增长11.6%)和石化产业(增长16.2%)的双轮驱动,工业增加值逆势增长12%;佛山、肇庆的计算机通信设备、电气机械等产业保持两位数增长,为区域工业复苏注入动力。
投资结构调整,三产投资显现暖意
一季度大湾区固定资产投资延续下滑态势,除广州保持1%的增长外,其余城市均为负增长。其中,二产投资“急转直下”是主要拖累,东莞、珠海、江门的二产投资增速分别从去年底的6.9%、-27.8%、0.5%降至-18.1%、-48.9%、-33.2%,反映出企业在外部需求不确定下的投资谨慎心态。
值得注意的是,三产投资出现低位反弹,成为投资领域的积极信号。佛山房地产投资结束了长达28个月的超低负增长,1-2月增速达到1.1%;惠州房地产投资降幅收窄7.1个百分点,基建投资降幅收窄4.2个百分点。这种结构性调整表明,基建和房地产领域的政策微调正在逐步显现效果,为投资企稳提供了支撑。
消费弱回升,人口优势待释放
消费市场延续了去年四季度的回升态势,但整体增速仍显乏力。1-2月,广州、深圳、珠海等大城市社消增速分别为1.2%、1.7%、3.4%,较去年底有所提升,在其拉动下,广东省社消增长1%。政策层面,广东去年推出的消费品以旧换新方案带动了家电、通讯器材等升级类消费,春节期间粮油食品、日用品等基本消费的增长也为消费市场添力。
不过,大湾区消费增速仍低于全国4%的水平,背后存在多重原因。商品房降价促销带来的消费挤出效应、汽车零售下滑的影响,以及高人口出生率和外来务工人口占比高导致的“高储蓄、低消费”倾向,都制约着消费潜力的释放。数据显示,广东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占比达66.4%,高于全国5.5个百分点,常住人口增量全国第一,如何将这些人口优势转化为消费动能,成为未来扩大内需的关键。
港澳消费市场则呈现“访客增、消费缓”的特点。1-2月香港、澳门访客量分别达841万人次、679万人次,同比增长7.4%、10.4%,但香港零售业销货价值同比下降7.8%,澳门博彩业收入仅增长0.6%,反映出内地消费回升动力不足对港澳的溢出影响。
外贸分化明显,进口韧性凸显
作为外向型经济区,大湾区外贸受关税政策调整影响显著。1-2月广东出口增速下滑12.7个百分点至-4.3%,降幅远大于全国的3.4%,但区域内各城市表现分化:深圳出口增速降至-16.6%,惠州降至-0.5%;而广州、东莞、肇庆却逆势增长,增速分别达27.8%、12.6%、8%,香港、澳门出口也出现攀升,增速分别为15.4%、29.7%。
这种分化源于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链布局的差异。广州、东莞、肇庆出口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和大宗商品占比相对较高,分散了单一品类的风险;而深圳、惠州出口中机电产品占比超75%,受关税政策冲击更为直接。与此同时,大湾区进口保持6.1%的正增长,高于全国-7.3%的水平,贸易顺差占出口的比例从去年初的48%降至43%,显示出贸易结构向更平衡方向发展的趋势。
二季度展望:科技与内需成关键变量
展望二季度,大湾区经济仍面临不少挑战,但也存在多重支撑力量。科技产业的深度融合有望打开增长新空间,AI大模型与各行业的结合、人形机器人的推出将催生新服务业态,带动信息技术服务业快速增长。文旅产业也值得期待,随着五一、端午假期到来,居民出行需求增加将为文旅消费注入活力,2024年广东文旅产业收入已达1.1万亿元,为二季度增长奠定基础。
在应对关税政策方面,大湾区企业已积累丰富的出海经验。广东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全国第二,深圳居全国城市第一,华为、比亚迪等企业的全球化布局能力突出,通过海外设厂、转口贸易等方式进行关税筹划的空间较大,有望缓解出口压力。
从长远来看,扩大内需仍是湾区经济转型的核心方向。在出口和投资承压的背景下,将高人口出生率、高人口净流入、高年轻群体占比的优势转化为消费优势,通过增收减负释放年轻群体消费潜力,将为大湾区经济增长提供更可持续的动力。
总体而言,2025年一季度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在压力中显现出结构性韧性,二季度随着科技赋能、政策发力和内需释放,区域经济有望在调整中积蓄增长动能,继续发挥中国经济“稳定器”的作用。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
报告共计: 20页
中小未来圈,你需要的资料,我这里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