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典驰
在2025年上半年,中国环保产业面临着政策红利与市场挑战并存的局面。一方面,“双碳”目标驱动下,绿色低碳转型成为主流趋势,固废处理、水务和能源领域迎来新一轮创新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复苏进程中的成本压力和竞争加剧考验着企业的运营韧性。
作为固废处理领域的头部企业,瀚蓝环境(600323.SH)在这一背景下交出了一份稳健的成绩单。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7.63亿元,相比去年同期基本持平,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67亿元,同比增长8.99%。
在营业收入规模保持稳定的情形下,归母净利润实现良性增长,背后是产能利用率、厂用电率、上网电量等一揽子运营指标的高质量提升;与此同时,“粤丰环保”自6月1日并表,当月就对收入与利润形成实质性增厚。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正在探索“垃圾焚烧发电”的绿电与余热,接入正在崛起的智算中心(AIDC)赛道,尝试把存量的能效优势转化为增量的算力红利。
同期,瀚蓝环境还宣布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5元(含税),在并表带来资产规模显著抬升的阶段,仍然维持现金分红,传递的是“增长与回报”的均衡信号。对长线资金而言,这往往比短期波动更重要——分红不是目的,而是衡量现金创造能力的结果变量。
高水平运营:
从“能效领跑”到“利润韧性”
高水平运营是支撑瀚蓝环境上半年业绩的核心关键。
上半年瀚蓝环境实现营业总收入57.63亿元,剔除PPP工程收入规模下降、南海区环卫业务降低规模、上年同期一次性收入等因素影响,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增加约4.8亿元。
更值得关注的是,利润指标的亮眼表现,公司归母净利润达到9.67亿元,同比增长8.99%;扣非净利润9.12亿元,同比增长4.70%;EBITDA(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达到22.25亿元,EBITDA利润率达38.61%。这些数据表明,公司通过运营优化有效释放了产业链的盈利潜力。
上半年,瀚蓝环境固废处理业务实现营收29.49亿元,其中生活垃圾焚烧业务(不含工程与装备)实现营收21.26亿元,同比增长17.63%。能源业务实现营收18.65亿元,供水业务实现营收4.58亿元,排水业务实现营收3.34亿元,能源水务业务保持稳健增长。
从一系列微观的数据,更可以看到瀚蓝环境的精耕细作。公司持续落实降本增效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保持了较高的运营效率,并在固废处理等主营业务中维持行业领先的能效水平。
报告期内,瀚蓝环境上半年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产能利用率约115%,锅炉有效运行小时数超过4100小时;在对外供热量同比增长41.60%的同时,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吨垃圾发电电量和吨垃圾上网电量分别达到386.26度/吨和337.42度/吨,同比分别增长2.60%与3.51%,这一成绩在行业整体垃圾焚烧产能过剩的背景下,实属不易。
另一方面,瀚蓝环境将综合厂用电率降至12.64%,同比下降0.77个百分点。
这一系列指标的组合拳,都表明了更高的可利用小时、更低的自耗、更稳定的燃烧与更充分的热电协同,正在把每一吨垃圾的综合收益向上“抬”,这种系统性降本增效,会直接固化到利润端。
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公司多年来积累的运营经验和技术创新,例如领先的数智化能力,打造了全国首个“无废城市数字大脑”,利用数字化手段对固废处理各个环节进行统计分析和监控,实现全产业链的数据互通、全过程监控管理及固体废物的溯源,在降本增效的同时,提升城市固废管理的科技含量和监管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质量体系”的外化成果。报告期内,公司新增4座AAA级垃圾焚烧发电厂,AAA累计达18座(固废一部13座、二部5座)。AAA既是代表资产运营质量的“徽章”,更是确保资产创收的“稳定器”。
并购协同:
并表即增厚,融合出效益
完成并购粤丰环保是瀚蓝环境2025年上半年最具战略意义的举措。
自6月1日起,粤丰财务数据正式并表,借助本次重组,瀚蓝环境垃圾处理规模稳居固废处理行业第一梯队,市场影响力和综合实力得到大幅提高。
本次并购完成后,瀚蓝环境垃圾焚烧发电项目总规模(含参股项目)达到97590吨/日,规模晋升至国内前三、A股第一。
并表后给到上市公司的帮助是显而易见的,仅6月份即贡献净利润约1.17亿元,其中权益部分约6000万元(公司穿透持股52.44%)。营业收入中,6月份粤丰环保贡献营业收入3.69亿元,推动整体业绩向上。
协同效应的核心在于业务融合。瀚蓝环境计划在年底前完成财务、人力资源、供应链、信息化、品牌和合规等方面的整合,实现“1+1>2”的价值放大。
公告显示,瀚蓝环境进行了组织架构调整,原固废事业部调整为固废事业一部(简称:固废一部),新成立固废事业二部(简称:固废二部),原粤丰环保垃圾焚烧相关业务列入固废二部,原粤丰环保环卫业务列入公司城服事业部,固废二部职能按集团职能设置进行对齐调整。
固废二部项目所在位置优质,其中过半项目位于广东省内。瀚蓝环境拥有丰富的工业垃圾拓展、供热业务拓展的经验和多源固废协同处理“瀚蓝模式”优势。并购完成后,公司充实固废二部拓展团队力量和完善协同机制,系统梳理固废二部项目所在优势区位业务拓展潜力,已初步形成垃圾拓展、供热、AIDC(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项目拓展方向,后续将逐步推进项目落地,拓展盈利增长点。
值得注意的是,粤丰环保拥有较多区位优质的焚烧项目可开发供热业务(2024年供热规模约31.30万吨),瀚蓝环境具有丰富的供热项目拓展经验。组织结构调整后,有助于形成合力,进一步开发供热业务。
展望未来,随着整合深化,并购协同将加速盈利增长。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两家公司在吨发电量、吨上网电量、产能利用率方面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二者合并后,瀚蓝环境有望充分发挥国资背景优势,输出高效的管理经验,帮助粤丰降低管理和财务费率,从而进一步整体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盈利水平。
增长新叙事:
绿电智算与AI赋能
算力是新质生产力,但能耗是算力时代的“天花板”。
政策层面早已定调,《数据中心绿色低碳发展专项行动计划》提出,到2025年底,全国数据中心平均PUE(电能利用效率)降至1.5以下;新建及改扩建的大/超大型数据中心PUE降至1.25以内;国家枢纽节点项目PUE不高于1.2;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电占比超过80%。
顺势而为,瀚蓝环境已经开始探索。近期,公司分别与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围绕“垃圾焚烧发电+智算中心”探索业务落地。
简单说,就是用稳定的绿色电力与余热蒸汽,为智算中心降低能耗成本和PUE,打造行业减碳及能源梯级利用新模式。
对于智算中心来说,靠近负荷与就近绿电是现实的“成本答案”;对于瀚蓝来说,把既有的“稳定发电+可回收热”做二次利用,是存量资产的效率再开发。政策在推、经济能算、工程可行,这是典型的“三可解”。
瀚蓝在全国布局64个生活垃圾焚烧项目,年发电量超过100亿度,项目分布于全国54个城市,其中多处位于数据节点关键城市。
这意味着“分布式、就地可用、长期稳定”的清洁电力与可回收热,由点到面具备与AIDC高强度耦合的物理基础。随着绿电直连交易机制的演进和探索,这条“焚烧+智算”的路径有望从试点走向规模化。
能源侧抓住了“绿电×智算”的战略增量,运维侧同样在“AI×环保”上加码。7月,瀚蓝与瑞泊科技联合成立“人工智能联合研究院”,以“行业超脑+企业超脑”的双轮驱动,围绕生态环境治理核心场景,打造可迁移、可解释、可信赖的环保大模型,通过“场景数据+算力平台+复合算法”的一体化体系,为精细化运营提供决策支撑。
对垃圾焚烧发电厂而言,AI最直接的价值是把经验主义“量化”:燃烧控制、负荷跟踪、异常先验、备件寿命、排放波动,都能变成可监测、可预警、可优化的参数集。
本文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