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消费金融及中小微企业贷款领域的头部机构,平安普惠早期依托母公司资源支持,凭借“高利率覆盖高风险”的业务模式实现了快速扩张。
经过多年发展,平安普惠业务规模持续突破,覆盖全国300余城,线上搭建超7000人7×24小时专业咨询团队,累计服务超1100万客户,促成贷款投放超1000亿元,充分彰显了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与品牌影响力。
然而,在亮眼业绩的另一面,“暴力催收”、“骗子公司”的质疑声始终未消。随着消费金融行业向更合规、更科技、更可持续地精耕细作阶段迈进,平安普惠亟需思考如何在转型浪潮中找准定位。
撕不掉的负面标签
在普惠金融政策利好的背景下,平安普惠曾以“服务小微、扶持个体”为核心宣传方向,面向小微企业主、个体工商户及普通工薪群体推出借款服务。然而,其频发的违规收费操作不仅将其推入舆论漩涡,更引发外界对业务合规性的集中追问。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针对平安普惠的投诉量居高不下。截至2025年9月3日,针对平安普惠的投诉累计45862条,其中近30天新增投诉281条,已完成量234条,涉及变相高利贷、违规捆绑销售、暴力催收等诸多负面行为。
其一,平安普惠被指以低利率为噱头招揽客户,违规叠加收取高额保险费、担保费、服务费及管理费,最终推高客户实际承担的综合年化利率至显著高位。
例如,某位网友表示:我于2020年3月24日在平安普惠借款12万分36期于2023年前还清,服务费、担保费、保险费加起来年利率35.89%,已超出法律法规。并且平安普惠工作人员没有具体说明担保费、服务费、保险费等情况。
其二,平安普惠被吐槽频繁采取暴力催收手段,当借款人因各种原因无力还款,就会电话轰炸、曝光通讯录甚至上门催讨。
例如,某位网友表示:平安普惠第三方催收,给身边人透漏欠款事项,而且还给单位群发信息,态度恶劣,之前在协商还款的时候,也是在协商期内,将个人信息泄漏他人,对本人生活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另外多次投诉,依然不能很好解决。
当然,平安普惠因暴力催收引发的投诉绝非孤立事件,马上消费、宜享花等消费金融平台同样身处投诉高发行列。黑猫平台上(9月3日),关于马上消费的投诉有145294条,关于宜享花的投诉有28259条。
对平安普惠而言,捆绑销售、暴力催收等行为虽能在短期内获取超额收益,但这种以牺牲消费者权益为代价的运营模式,已与金融行业推崇的透明化、合规化发展理念背道而驰,会持续侵蚀平台品牌信誉。
群雄逐鹿“合规化”与“数字化”
随着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消费金融行业核心竞争力。
与此同时,当前消费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已非昔日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较量,而是演变为一场由银行、持牌消金公司、科技平台三大势力主导的“三国杀”,每一方都凭借其独特优势,蚕食着平安普惠的市场。
一是,“国家队”的降维打击,它们依托绝对低廉的资金成本、前沿的金融科技和强大的品牌信誉,凶猛地收复失地,直接挤压了平安普惠的利率空间和优质客群。
这些年,网商银行、微众银行以及各大银行纷纷成立的“普惠金融部”,利用大数据风控模型,将曾经“不敢贷、不愿贷”的长尾客户纳入服务范围,实现了规模的增长。以微众银行为例,2024年,微众银行的贷款和垫款总额为4359.76亿元,同比增长5.18%。
二是,“专业队”的灵活进击,它们既有金融牌照的合法性,又具备比银行更灵活的机制,产品迭代快、风控模型精准,对细分市场的渗透力极强,是平安普惠强而有力对手。
以马上消费为例,其凭借技术优势和市场洞察力已构建起较强的竞争壁垒。财报数据显示,马上消金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87.34亿元,同比增长12.96%;净利润为11.54亿元,同比增长8.07%。
三是,“平台队”的生态碾压,它们的核心竞争力是无限的流量入口和深厚的场景闭环,比平安惠普更得“人心”。
比如,支付宝、微信支付、京东商城等超级App将信贷产品(如花呗、借呗、京东金条)无缝嵌入到用户的日常消费行为中,实现了需求即服务。这种基于生态的获客能力和风控数据积累,是平安普惠依靠线下团队和传统广告难以比拟的。
值得平安普惠警惕的还有,我国消费金融行业监管持续趋严。
据《华夏时报》数据,2025年监管对消费金融行业的规范力度持续加大,年内已有7家持牌机构因贷后管理缺位、征信业务违规被罚,合计罚款832.7万元。这一数据不仅凸显了监管部门对行业违规行为 “零容忍”的态度,更预示着消费金融行业正步入一个全新的强监管时代。
对于平安普惠来说,合规与科技成生存底线。在监管部门日益严格的审视下,任何微小的违规操作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后果,其需要利用科技手段,优化风控模型,提高运营效率,降低成本,同时精准定位客户需求,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
也就是说,平安普惠未来发展取决于能否成功平衡风险与盈利、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并找到在强监管环境下的新增长曲线。
告别旧时代,穿越新常态
面对不可逆转的时代变迁,平安普惠不可能继续“躺着赚钱”,且必须适应一个低利率、强监管、高竞争的新常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质量与效率。
首先,主动放弃部分高风险客户,聚焦于那些有真实经营需求、有稳定现金流、信用记录良好的中小微企业和个人。这并非放弃普惠初心,而是通过更精准的客户筛选,在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真正实现“惠”的价值,从而提升整体资产质量。
其次,把科技驱动当成风控作为核心生命线,加大AI在反欺诈、信用评估、贷后管理中的应用,实现降本增效。
比如:构建多维度、动态化的智能反欺诈模型,精准识别团伙骗贷等行为,从源头降低风险;部署智能催收系统,实现客户分级、策略分派和话术优化,将人工催收从“体力活”变为“技术活”,确保合规且高效……
再有,深度挖掘平安集团已有的庞大客户资源,交叉销售普惠信贷产品,这将大幅降低获客成本,形成内部流量的良性循环。更重要的是,重塑品牌形象,加强信息披露透明化,并建立更人性化、合规化的客户服务与催收体系,改善用户感知。
总而言之,面对市场合规化、数据化的新常态,平安普惠别无他选。唯有彻底告别过去,以科技为剑,以生态为盾,以客户为中心,才能在群雄逐鹿的数字化金融新时代,赢得一席之地。这条路道阻且长,但行则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