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酒high 半颗
财报季,白酒行业库存去化迎来验收时刻。
酒讯统计数据显示,在A股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顺鑫农业不参与统计),有15家在今年上半年出现了库存同比增长,占比近八成;进一步测算显示,行业平均库存消化年限达到3.7年,个别企业则甚至超10年。
图片来源:酒讯制图
这不仅意味着产能仍在惯性释放,也意味着渠道去化远未完成。
经销商侧反馈也证实了这一点。中国酒业协会调研显示,超过一半的经销商反映库存压力仍在上升。库存压力如影随形,仍在拖慢白酒行业的调整进度。
库存不是孤立变量,而是企业经营策略、产品结构与渠道协同能力的综合映照。理解库存,便是读懂接下来白酒行业要解的题。
库存消化进度条
2025年上半年,A股19家上市酒企的中报数据,已勾勒出当前行业的库存全貌:消耗动力不足叠加消费转弱,企业去库存压力仍然不小。
与去年同期相比,酒企库存量同比增长的酒企约占整体的八成,其中,今世缘、古井贡酒等5家酒企同比增幅靠前,在15.29%-24.44%之间。
反之,库存同比下降的企业仅有4家,且营收规模均处于19家上市公司中的中尾部,企业本身基数较小。除上海贵酒同比下降15.52%外,其他酒企均为个位数降幅。
再看期末库存与期初的对比,也就是上半年实际消耗情况。整体来看,19家酒企报告期内存货消耗相对可观,除个别酒企出现10%以上增长外,贵州茅台、迎驾贡酒、古井贡酒等10家酒企期内存货增长10%以内,另有天佑德酒、山西汾酒、金徽酒8家酒企存货下降。
渠道侧更能看出压力的传导路径。两家酒类流通上市公司账面上都在降库存:华致酒行期末库存28.22亿元,较期初下降约13.38%;酒便利库存降至1.6亿元,期内下降约24.53%。
图片来源:华致酒行2025上半年财报截图
控价稳盘初见效
库存消化正在进行时,渠道价格则在继续承压。
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5 年 1-5 月白酒批发价格总指数呈小幅震荡,名酒批价波动大于地方酒,基酒价格相对稳定。据酒类营销专家肖竹青观察,位于千元价格带的五粮液、国窖1573等高端产品价格都有明显下移,另500元价格带的产品价格下移严重。
以高端白酒为例,酒讯选取了8款代表性大单品价格了解到,除了53度飞天茅台等少数“硬通货”维持住了终端溢价,其余7款名酒普遍遭遇出厂价高于零售价的窘境。其中,汾酒青花30、酒鬼酒内参、国窖1573等高端产品倒挂现象幅度均在百元以上。
在这一背景下,白酒行业开启了一轮控货稳价潮。
这股控货风潮从2024年就已开始。比如,茅台1935在2024年7月完成阶段性任务后,主动叫停后续投放;泸州老窖则在年中暂停接收38度国窖1573经典装订单及货物发运,并同步上调配额结算价;五粮液也在股东大会上明确提出量价平衡原则,试图从节奏层面稳定价格预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进入2025年,控货动作更频繁、覆盖面更广。年初,五粮液、洋河等企业纷纷暂停包括普五、梦之蓝M6+等高端核心产品的订单接收;随后泸州老窖传出全品系停货消息,旗下多个品牌全面清理渠道、梳理价格;舍得、金种子等品牌紧随其后,相继发布了停货公告。
与此同时,为了消化过剩产能,不少酒企开始通过贴牌招商的方式消耗基酒库存。例如山西汾酒在济南举行的尊享盛宴,现场推出了汾酒金樽、金钻系列等贴牌产品,试图刺激库存消化。
图片来源:山西汾酒官网
这种主动控盘的策略取得了一定成效。短期内,通过减少投放、清理渠道、压缩价格差,部分品牌的价格回暖,如茅台跌幅收窄,零售价略有回升;第八代普五从900元以下快速回升至950元左右。
不过,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5年1-6月,白酒行业平均存货周转天数达到900天,同比拉长10%;约60%的企业仍面临不同程度的价格倒挂,尤其集中在800-1500元的中高端带。
可以见得,企业、渠道层面的去化举措传导到终端市场虽有一定的效果,但要彻底解决整个行业的库存问题还需要更长时间。
去化征途何时终
在市场尚未明显改善的当下,经销商的反馈数据成为判断库存走势的前哨信号。根据中国酒业协会数据,2025年上半年,58.1%的白酒经销商表示库存仍在增加,终端动销压力依旧较大。
值得一提的是,合同负债数据可作为经销商信心与订货意愿的间接反映。2025年上半年,在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中,仅有7家酒企合同负债同比增长,其中金种子酒、泸州老窖、洋河股份、金徽酒、五粮液的增长幅度位于前列,同比增幅超过20%;其余12家则出现不同程度下降,其中6家下降超20%。
整体来看,经销商的订货意愿较之去年同期有所减弱。这里面也有企业政策调控的因素影响,上半年,不少酒企发起“控货不压货”政策,缓解渠道动销压力,稳定经销商信心。
当然,市场最为关注的还是这场库存去化的战斗还要持续多久。如果将“库存÷年度营业成本”简单地理解为当前盈利能力下消耗库存所需年限,参照这一计算方式,19家白酒上市公司上半年(库存÷营业成本÷2)的平均库存消化年限为3.7年,其中上海贵酒的库存消化周期高达17.5年,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在此特例之外,大多酒企的库存消化周期在1-4年之间。其中,五粮液、汾酒、金徽酒等酒企的消化周期则在2年以内,去化节奏稳健,在结构调整与动销策略上表现更为积极。
整体来看,白酒行业还在经历从“去库存”到“去产能”的深度调整。中国酒业协会发布的《2025中国白酒市场中期研究报告》指出,白酒产业正进入“三期叠加”局面:新一轮政策调整期、消费结构转型分化期、存量竞争的深度调整期。行业供给收缩,渠道库存舒压,规上白酒产量延续下滑趋势,受外部环境与政策影响,消费场景受限,在“降速释压”的共识下,行业产能或将有效出清。
图片来源:酒讯制图
在去库存、去产能之余,还是要提升品牌价值与产品质量,这才是酒企的立身之处。肖竹青认为,中国酒业去库存需要等待出台政策改善就业,恢复经济活跃程度。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只有具有坚挺的品牌美誉度能带来指名购买率,形成不可替代的品牌认知,这样的品牌价格才会坚挺。
可以预见,下半年行业仍将面临多重挑战与调整,但总体趋势正朝着“良性释放、结构优化”方向演进。企业能否在库存管理、渠道协同与产品策略上做出及时应变,将成为影响后续库存去化速度的关键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