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投一时爽
社群里收到一个关于指数ETF定投的问题:
高:大大,第一次提问。本人上学时候开始定投了创业板etf,有差不多六七年时间了,中间还路过一轮牛市,因为本金比较少也没卖出,就是涨买得少,跌买得多。现在涨得挺好的却不知道卖出的思路。学习了刚大公众号,个股和具体行业指数买入卖出基本知道自己操作的原因,但是这个却没有思路,也好像也没法用个股卖出那三个原因判断。
所以是根据历史分位数吗还是根据我的收益率位置分批卖出?可能这个问题比较低级,但是因为占自己仓位比较重了且卖出方式对盈利影响很大,还是想问一下老师的想法,看看有没有更好的交易思路嘿哈谢谢大大。
“指数定投”是大部分初学理财者都会尝试的方法,尤其在被巴菲特推崇过后,但定投的作用实际上是被“神话”了,比如很多文章都会拿微笑曲线作例子:
但这些文章不会告诉你,当市场走出“反微笑曲线”,定投的结果是亏损加大。
实际上,定投是一个典型的“入门级方法”,降低投资理财的门槛,但它的缺点很快就会暴露出来,如果不能及时升级到更复杂的方法,反而让人丧失投资理财的信心,可谓“定投一时爽”,年年定投就爽不起来了。
这篇文章将分析定投的优点和缺陷,以及改进和升级的方法。
二、定投到底解决了什么问题
定投的主要作用并不是“提高预期收益”,而是平滑买入成本,降低择时风险。
为什么要平滑买入成本呢?买入位置的高低,决定了投资相当一部分的结果,但对于完全没有投资经验的人来说,当前位置的高与低并没有直观的感受,就算是有经验的投资者,比如说,你让我告诉你现在A股相当于上图的哪一个位置,我也很难给你一个可以拍胸脯的答案。
事实上,当一个投资小白初次想到要投资时,通常是市场的高点。最简单的例子,如果你打听一个周围炒股的同事,什么时候开始投资股票,问10个同事,可能有9个集中在三个时间段:2014-2015年入市,2006-2007年入市(年纪大一点的),2020-2021年入市,因为A股的股票账户绝大部分都是这三个时间点开的,而这三个时间点,都在市场的高位,所以指数的平均水平一直在涨,但股民大部分都是亏损的。
对于大部分普通投资者而言,波动性是不好的,一会儿涨一会儿跌,不但徒增我们的烦恼,还吸引很多人追涨杀跌,这也是中国股民“七亏两平一盈”的原因。
定投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定投分批买入,可以避免在市场高点一次性投入的巨大风险。只要用简单的数字方法就可以证明,定投组合的最大回撤往往小于一次性投资,这是定投的第一个优势。
第二个更重要的优势是,定投可以解决投资水平不足的问题,很多投资者最大的问题是“追涨杀跌”,其次的问题是在低点失去信心退出,定投强制分批买入,把择时的难题变成纪律化操作,从而提高了实际持有时间,减少了中途退出的概率。
有研究发现,定投投资者的“止损/赎回率”明显低于一次性投资者,实际获得的长期收益更接近指数本身。
所以指数基金的定投,把波动性变成对我们有利的东西——还记得我在《反脆弱性:为什么工作越稳定,人生越脆弱》介绍的“反脆弱性”吗,这就是——让我们的买入成本更接近市场价格,至少在投资的一开始,既不会亏得太多,也不会赚得太猛,保持一颗平常心。
而且定投还有一些进一步改善的方法,比如开头的提问者说的“涨买得少,跌买得多”,具体的方法,我以前介绍过“年线定投法”,年线以下,增加定投数量,或者年线以上,减少定投数量。
年线代表近一年来,你的定投成本,如果现在的指数低于年线,说明现价低于近一年你的持股成本,加大买入力度,就加大摊平成本的力度。
比如正常情况下,你每月投入1000元,升级版的做法是,高于年线,正常投,低于年线,每月投1500~2000。
好了,定投的优点其实就是这两个,下面我要说他的缺点,最大缺点就是——投得越多,定投的作用越不明显。
三、从定投到组合
这一点,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数字计算来解决。
假设1:你每个月投1000元买入沪深300ETF,第一年末,你共计投入12000,买入累计平均成本为1元,但由于股票下跌到年末的0.9,实际市值为10800元,如果第13个月,你继续买入1000元,持有成本将从1元下降到0.992元。
假设2:你每个月投1000元买入沪深300ETF,第三年末,你共计投入36000,买入累计平均成本为1元,但由于股票下跌到年末的0.9,实际市值为32400元,如果第37个月,你继续买入1000元,持有成本将从1元下降到0.997元。
如果继续假设下去,如果定了10年,第121个月,持有成本从1元下降到约0.99908元……几乎没有什么变化。
定投摊平成本的作用,是增量对存量的摊平,所以增量和存量之比最关键。第一年末,存量是增量的12倍,到了第五年末,存量就达到增量的60倍,增量对波动的摊平作用,前者远高于后者,越到后面,定投不定投就无所谓了。
很多人在定投的开始,天天看账户,偏偏那个时间定投摊平成本的作用最明显,如果刚好遇到了最能体现定投优势的“微笑曲线”,自以为找到了“定投不败”的法宝,渐渐地工作繁忙,就不看账户了,也很难意识到定投摊平成本的作用已经越来越低,实际上已经变成了一笔普通的投资。
解决这个问题有两个办法,一是不断增加定投的金额,以保持敏感度,即金字塔式定投,但这个方法随着存量资金越来越多,也用不了太长时间。
另一个方法就是定期把定投资金纳入存量资产管理,每个定投计划不超过2年。
纳入存量资产管理,并不代表卖出,而是把已定投的资金交给组合账户,用资产组合的思维进行管理。
那么,资产组合是怎么回事呢?
大部分人都听说过“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但很多人的分散投资其实是把鸡蛋放在多个篮子里,再把多个篮子放在同一辆车上。而如何分散投资,构建一个合理的投资组合,正是现代投资组合理论的提出者,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马科维茨的核心贡献。
首先,马科维茨把风险定义为收益的波动性,用统计学的标准差来衡量。
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分散化”的标准:当组合整体波动率低于单一资产的波动率时,即为降低风险,同时不影响总的收益预期。
那么,如何降低组合的整体波动率呢?答案就是“不相干性”,马科维茨用数学方法证明了这一点:如果两种资产之间负相关或低相关,分散化效果显著。
所以,资产间的不相关性是投资组合风险管理的核心,这就是“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数学定义,这个“不降低收益的基础上降低风险”的理论,也被认为是经济学唯一的“免费的午餐”。
总结一下本文的核心结论,定投是针对增量资金的(比如每月的工资),组合是针对存量资产的(比如你长期存下来的钱),如果你刚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定投的作用很大,但如果你已经有了很多积蓄,甚至属于高净值人群,如何构建一个好的组合,也是你应该重点关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