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7点,距离演出还有30分钟,那艺娜才吃上第一口饭。这已经成为她的工作常态,拍摄杂志封面、录音、演出,其间还穿插着数个采访。今年8月,她一共有28场巡演,辗转了26个城市。
55岁之前,那艺娜还叫翟革英,是湖北钟祥的一名普通农妇,日常生活就是带外孙、干农活。3年前,她像许多退休老人一样玩起了抖音,经常发带有外国人脸部特效的短视频,两个月收获200万粉丝。随后,她推出爆款单曲《爱如火》,被年轻人冠以“互联网时代抽象女王”的称号。如今的那艺娜,不仅演唱会一票难求,还和林俊杰、蔡依林一起登上了顶级时尚杂志的封面。
大众读惯了怀才不遇的故事,但却还未习惯一个普通人被流量选中的魔幻剧本。有些人觉得那艺娜的走红不过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审丑”狂欢,而粉丝觉得她有着打破常规的独特魅力。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董晨宇给出了一个不同的答案。他认为,那艺娜靠的是“真实感”。“现在大家喜欢某一个网红,并不是‘审丑’,而是‘审真’,他们真正渴望的,是一种‘表演性真实’带来的情绪价值。”
在一个真假难辨的流量时代,58岁的那艺娜,如何将自己重塑为“真实”的象征,并被年轻人奉为“偶像”?
扮演
那艺娜在当“偶像”这件事上已经很娴熟了。
在后台,她试了两顶假发,一顶是金色渐变为粉色的卷发,一顶是20世纪百老汇风格的复古黑发。假发之下,那艺娜把自己的头发染成了棕黄色,白发夹杂在其中。
通告忙碌,场场妆造不一样,甚至连应援团都很专业。
那艺娜巡演北京站的门票价格从158元到666元不等,开票后很快售罄。8月23日,演出开始前4小时,粉丝已经排起长龙,互相交换定制的物料。他们穿着10元定制的T恤,拿着定制的扇子,高喊“退票”——这是专属于那艺娜的应援词。
那艺娜一边化妆,一边迎接来访者,自称粉丝、某明星经纪人、媒体记者的各界人士排起队,一一与她合影。她露出标志性笑容,头微微侧向一起合影的人。等人群散去,团队运营人员调侃道:“娜娜自己其实也不认识这些人。”那艺娜说,有时候一整天绷着笑脸,到晚上脸都僵了。但她依旧精神,说话声音洪亮,常常大笑,一边回答问题,一边指着自己的嘴巴说:“这个颜色太红了,和头发不配。”
上台后,那艺娜熟练地与台下互动,两个小时的演出只有5首歌,其他时间需要她靠说话撑满。但台下的笑声从来没有停止过,只要《爱如火》的前奏响起,所有粉丝都像装上了发条机,自动合唱。
但那艺娜不同于“传统偶像”的另一面很快“暴露”。
她声音粗犷,唱歌常常跑调、进错拍。她的声乐老师说,《爱如火》的演唱风格应该是温柔抒情的,毕竟歌词是“爱如火温暖了心窝”。但她总是铆足了劲,用大白嗓喊出词来,仿佛要用这把火烧了心窝。“我平时说话就是这种腔调,唱歌不也应该这样吗?”
让那艺娜迅速蹿红的,是杭州演唱会假唱事件。她对着话筒一开口,音响里却传出稚嫩的童声,但她依旧淡定地对口型,观众高喊“退票”,她就把“退票”变为自己的应援词,和观众一起喊。
观众先是震惊于这种毫不掩饰的“粗糙”,但是后来竟然迅速被圈粉,并将她推上潮流和热度的顶端。在他们眼里,这个错误百出的“偶像”,显得更加真实。
“传统偶像”的样子在那艺娜这里被彻底打碎。一个笨拙、充满反差感、大众从未见过的“偶像”横空出世。
制造
张兵被称为“那艺娜背后的男人”。
他个子不高,穿着白色短袖和牛仔裤,在人群中并不起眼,但粉丝都知道他。
作为一个温州人,张兵有着独到的“生意眼光”。3年前,他成为那艺娜的经纪人,如今带着那艺娜巡演,一步步开拓短剧甚至电影领域。
在那艺娜之前,他曾签下歌手海来阿木,为丹正母子推出歌曲《乌兰巴托的夜》。他觉得,这两个歌手都属于安静高级的风格,而那艺娜的独特风格,是目前市场上没有的。
“她很真诚,其次是可以很接地气地和大家沟通,再者,她有自己的内核,个性很强。”张兵说起签下那艺娜的原因,似乎和唱歌、表演没有任何关系。
对于那艺娜来说,签约经纪公司则是一个关于梦想实现的故事。
小时候,她的梦想就是成为歌手和演员。看电影《洪湖赤卫队》时,她半夜激动得睡不着,对着镜子模仿角色,一句句背台词。直到现在,角色韩英依旧是她“崇拜的英雄”。日常生活中,她喜欢听草原歌曲,觉得乌兰图雅是个了不起的歌手。
只不过,梦想的种子被日复一日的柴米油盐掩盖了。
当年过半百的那艺娜第一次打开抖音时,一个新世界向她敞开,小时候的梦想好像又复燃了。“既然有互联网,你想成为主持人就可以去直播,想成为歌手,就可以录一首歌发出去。”那艺娜说。自此之后,她打麻将的次数减少了,不再跳广场舞,“一看到操场上都是老年人,我就接受不了”。
那艺娜开始在抖音上发布对口型唱歌的短视频,但她并不满足于此,花3000元“巨资”在网上找了一位声乐老师,上了10节课,学习效果甚微。她干脆直接前往北京,跟着一家音乐制作公司学唱歌,对方答应给她出一首歌,这首歌就是后来火遍全网的《爱如火》。
那艺娜因为“梦想”想要站上舞台,而张兵因为“真实”选中了她。这场走红并非一拍即合,而是错位的齿轮恰好咬合上了。
那艺娜提供了一个关于普通人追求梦想的故事原型,经纪团队就把它放大。今年9月,微短剧《那艺娜的坚守》计划完成初步拍摄,而张兵的最终目标是把那艺娜推上大银幕,制作一部电影,故事基调定为“小人物,大梦想”。
那艺娜的演唱水平堪忧,经纪团队就重新定义演出。
她的演唱会被称作“粉丝见面会”。粉丝购买价格更贵的VIP票,就可以和那艺娜合照,并“1v1互动”。据运营人员介绍,从今年3月开始,那艺娜的核心粉丝群体特质被定义为“健康的、有爱的、潮流的、酷的”。这些有活力的年轻人可以把见面会变成一场狂欢,而站在台上的人不需要拥有完美的歌喉。
那艺娜似乎也接受了自己的角色。
她觉得,观众其实并不喜欢自己真正的表演,只是把它当成一场聚会,自己是那个带着观众一起玩的人。再谈起自己的愿望,那艺娜说:“就是为了能和现场的孩子们见个面。”
3次人生
接触互联网3年,那艺娜火了3次。
2022年,那艺娜第一次打开抖音的前置摄像头,一个人脸特效跳到了脸上。她望着屏幕里陌生的自己——金发碧眼,五官立体,像一个外国人。她给自己取了网名,叫“俄罗斯娜娜”。
“俄罗斯娜娜”收获了大量中老年粉丝,为他们提供了怀旧情绪的附着点。“俄罗斯娜娜”也为年轻一代提供了一种奇观。但这种表演是危险的,“俄罗斯娜娜”与那艺娜自己相去甚远,当人设被戳破后,网友向她发起声讨。
提起这段并不光彩的过去,那艺娜回应说:“我就是一个老太太,我懂什么?人家拍视频,我觉得好玩,我也拍。每天一打开手机,点赞和消息都是‘99+’,谁不高兴呢?”
两个月后,那艺娜决定不再扮演他人,她创建了新的账号,有了自己的痕迹,她喜欢开直播唱歌,观看人数从3000涨到两三万。后来,她和网红“三梦奇缘”“万邦万人迷”连麦,因冲突引发大量网友关注,直播切片被全网传播,出道曲《爱如火》也成了视频的经典配乐。
这次,那艺娜的“真实”以一种极具冲突感的形式呈现在网友面前。网友从那些看似“上不了台面”的草根人物和混乱场面中寻找快乐,“土味”和“抽象”像两颗石子,被丢进他们波澜不惊的生活。
2023年初,那艺娜终于迎来第一次线下演出。台下的粉丝大声合唱,她由紧张变为感动。至此,那艺娜逐渐从线上网红转为线下“偶像”。
如果说前两次爆火都还局限于屏幕之内的光怪陆离,那么走向线下则意味着情感“奔现”。
大众需要一个集满了互联网梗的标志性人物的引导,来完成一场酣畅淋漓的快乐宣泄。更重要的是,部分粉丝开始将那艺娜视为边缘但顽强的闯梦人,在她身上,生活里的一切教条和不可能都随之瓦解。
这种情感联结,洗去那艺娜的前尘往事,推着她成为焕然一新的“偶像”。
运营人员介绍,从今年3月开始,他们极力想要改变内容导向,发掘那艺娜身上积极的一面,而这也是开启线下巡演的契机之一。
从奇观到抽象,再到真实,那艺娜的叙事愈加复杂,只是改写的笔,或许并不在她自己手上。
保质期
陈浩(化名)今年上高三,靠着制作那艺娜的二创视频,收获了10万粉丝。“她直播间的名场面很多,随便发一个她的直播切片就能火。”陈浩说,“当时也不是真心讨厌她,就是觉得挺好玩。”
没想到,那艺娜本人却找上门来,教育他在网上随便“黑”别人的行为不 好。
作为“改过自新”的奖励,那艺娜会和他合拍视频,用这种方式帮他增加流量。那艺娜甚至会叮嘱他:“不要沉迷网络,等上了大学再慢慢弄账号。”
陈浩觉得,那艺娜现在越来越像一个真正的明星了,变得比较正式,但没有了过去那种好玩的感觉。现在的那艺娜巡演行程忙碌,很少有时间直播,“新梗”也越来越少。每场演出的歌曲和互动都较为雷同,部分粉丝已经感到审美疲劳。
董晨宇认为,网红内容生产的特征之一便是“以制造平凡替代制造惊奇”。“大家需要接地气的东西,你不用长得好看,大家都是一副普通皮囊。只不过走红的某些普通人,是把普通变得更加极端。”
那艺娜的迅速走红,恰恰源于她普通生活中那些无法预料的“好玩”瞬间。然而,当下的难题在于,她的生活被重复的演出和旧梗填满,源自日常、粗糙却充满活力的“乐子”逐渐稀释。一旦“真实”无法再从生活中自然提纯,就只能转向一种需要刻意维持的表演。
“你觉得那艺娜能一直火下去吗?”
面对这个问题,经纪团队和陈浩都说:“可以的。”只有那艺娜的回答不一样:“大不了就回家种地。”
那艺娜已经快两个月没有见到孙子了,在家种地的丈夫也天天打电话,让她不要那么辛苦。
“我也想过安逸的生活。”那艺娜沉默了一下,“但现在过得很充实。来到这个世界上,我不想悄悄地来,悄悄地走掉。”
(文中图片均来源于那艺娜的微博和小红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Vista看天下,作者:贾舟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