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开始,南京的易莲常常诉苦水。
她在当地一家老牌国企上班,前两年开始就没新开发项目了,领导私下跟她说,明年还要降薪。
“以前逢年过节福利不少,现在连体检都得自己掏钱,楼市不景气,公司效益越来越差。”
易莲的遭遇不是个例,全国成千上万的城投公司、地方融资平台,都在经历同样的困境。
而今年中央重要会议上一句话,更是给这事儿定了调——
“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地方融资平台出清”。
这意味着,房地产“出清”真的来了,城投要全面退出楼市舞台了!
1
中央一锤定音:城投退出,不是玩笑
我们看到,在今年上半年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把话说得很明白:
城镇化从“快速涨”转向“稳定发展”,城市从“盖新房”转向“改旧房”。
这个底层逻辑一变,城投公司的历史使命,其实就结束了。
中央提的“有力、有序、有效”推进出清,三个“有”字,可不是随便说说。
不是一刀切让所有城投都关门,而是分类来——
优质的城投,给并购融资支持;有风险的,只保障“保交楼”的钱,其他的不管。
据业内消息,今年内大概有30-50家中小房企会通过并购退出市场。
这波出清,会彻底改了房地产行业的规矩,以后再也不是城投靠着地方背景随便拿地、随便借钱的时代了!
2
为啥非要出清?三个原因,太现实
其实,我们理性分析:
中央这时候推进城投出清,不是拍脑袋决定的,背后全是不得不解决的难题。
第一个难题,债务压得喘不过气。
2025年房企到期债务有5342亿元,光第三季度就有1600亿要还。
可房企发新债的钱才2209亿,根本不够“借新还旧”。
我认识个城投公司的会计,她说公司现在连利息都快还不上了,“以前靠卖地还钱,现在地卖不动,只能拆东墙补西墙”。
第二个难题,土地财政撑不下去了。
住建部数据显示,咱们国家人均住房面积超40平方米,早就不缺房子了,现在缺的是“好房子”。
重庆2024年新房成交金额才1587亿,比2020-2021年的平均值少了65%。
地卖不出去,城投公司没了收入来源,自然活不下去。
第三个难题,楼市太冷了。
2025年前三季度,房企融资才3072亿,比去年少了30%。
前5个月就有38家房企破产,百强房企销售额跌了42%。
有的城市土地出让金直接跌了67%。城投再这么耗着,只会越亏越多。
3
地方压力山大:只能断臂求生
各地现在的日子,都不好过,想活下去,只能“砍胳膊砍腿”。
最头疼的,依旧还是房子的库存数量问题。
南京河西、江北新区这些以前热门的板块,因为盖了太多房子,现在消化完得好几年。
重庆的广义消化周期超过六年,也就是说,按现在的销量,得卖六年才能把库存清完。
地卖不动,城投没收入,地方财政也跟着紧张。
重庆2024年经营性用地出让收入不足400亿,只占同期财政收入的14%,比上海的18%还低。
没了这笔钱,修地铁、建学校、给公务员发工资,都成了问题。
更麻烦的是,老百姓不想买房了。
有调研显示,只有35%的潜在购房者计划半年内买房,大家都抱着“买涨不买跌”的心态,楼市越冷,越没人买,城投的房子就越卖不出去,陷入恶性循环。
4
早有城投转型:成功者已经蹚出新路
其实不少有眼光的城投,早就开始转型,而且做得不错,这才是未来的出路。
华润置地靠REITs盘活资产,他们的华夏华润商业REIT总市值已经破百亿,还计划未来做到300-500亿规模,每年还能开6个左右的购物中心,活得风生水起。
比如广州的越秀地产这些龙头企业,也成立了城市更新事业部,不再只盖新房,而是改造老房子、建社区配套。
上海2024年住宅成交金额6407亿,比2020-2021年还涨了13%,就是因为抓住了“改旧”的机会。
这说明了什么呢?
顺时而变的才能活下来,守着老办法不变的,早晚被淘汰。
城投出清不是末日,是“脱胎换骨”的新生!
以前靠举债盖房、靠卖地还钱的时代,彻底过去了。
以后政府不管企业的事,市场归市场,政府归政府。
有能力、会转型的城投,能逆势崛起。
想躺平混日子的,只能退出舞台!
对此,你怎么看呢?打在留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