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威中国区新总裁上任,也没能力挽回公司业绩。
5月7日晚,百威亚太(01876.HK)披露一季报,期内多项核心业绩指标出现下滑。
报告期内,公司销量为19.74亿公升,同比下降6.1%;收入14.61亿美元,同比下降7.5%;毛利为7.45亿美元,同比下降11.94%;归母净利润2.34亿美元,同比下降18.47%。
中国区市场的持续低迷是影响业绩的关键因素。
目前,百威亚太业务版图分为亚太东部与西部两大板块,前者以韩国市场为核心,后者则涵盖中国、印度等重要市场。
对比来看,亚太东部在一季度展现出强劲增长势头,销量及收入分别同比增加11.9%及11.7%,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则增加24.4%。其中,韩国市场销量、收入均实现双位数增长。
反观亚太西部地区,业绩表现形成鲜明反差。
一季度,该区域销量、收入分别同比减少8.6%、11.7%;每百升收入减少3.4%,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则减少17.6%。
作为亚太西部的核心市场,中国区受业务布局和即饮渠道的表现持续疲弱、库存管理措施的影响,销量减少9.2%。其中,库存管理措施约占销量跌幅的四分之一;由于基数较高,加上区域和渠道组合不利的影响,收入锐减12.7%,每百升收入也下降3.9%,陷入量价齐跌困境,进而使得正常化除息税折旧摊销前盈利减少17.1%。
从历史和市场规模来看,中国长期是百威亚太极为重要的市场,该市场表现不佳直接影响到亚太西部地区甚至整个公司业绩。
百威啤酒 (左宇 摄)
事实上,中国市场的颓势并非一日之寒。
海通国际研报显示,2018年—2024年,百威亚太中国区销量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2.6%,同期国家统计局披露的规模以上企业啤酒产量CAGR为-1.3%,反映出百威亚太在中国啤酒市场份额的下滑态势。
2024年,这一颓势加剧,百威亚太在中国市场销量锐减11.8%,市场份额缩水1.49个百分点;收入及每百升收入分别下滑13%及1.4%,直接导致公司整体业绩承压。
业绩全面下滑,百威亚太也启动了人员优化措施。2024年,公司雇佣超过2.1万名员工,而2023年,该数字还停留在约2.5万名,减少了大概4000名员工。2025年初,百威亚太再被曝出将裁员数千人,而后公司出面否认了该消息。
为了扭转下滑的业绩,百威亚太还在管理层层面接连出招。
有研报指出,百威中国区新总裁Fabio Sala已于2025年1月1日上任,其是长期在欧洲市场工作的巴西人;首席战略官(CSO)也由此前华东区域负责人接任。
4月1日,拥有29年百威工作经验、精通供应链运营的资深酿酒师程衍俊,正式出任百威亚太首席执行官及联席主席。
这一系列人事调整的背后,反映出百威亚太对中国业务调整的决心。公司前首席执行官及联席主席杨克也在业绩会上直言,2025年中国团队的首要任务就是实现市场份额的增长。
如今,这份“遇冷”的一季报给百威亚太敲响了警钟,接下来将进入啤酒行业销售旺季,也是业绩冲刺的关键窗口期,外界好奇,新管理层能否带领公司“逆袭翻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