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约评论员
在全球市场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确定性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锚。金融政策“组合拳”不是头疼医头的“止痛针”,而是强筋健骨的“长效方”,更是增强长期信心的“稳定器”。政策与金融“两只手”发力,不仅将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也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更加活跃的市场与稳定的预期也将随之而来。
降低存款准备金率、下调政策利率、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进一步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5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总局、证监会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发布多项重磅金融政策,释放出金融支持经济稳定增长和高质量发展的有力信号。
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4%,经济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我国经济呈现向好态势,社会信心持续提振,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同时,我国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还需要进一步稳固,外部冲击影响加大。要更好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以高质量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不确定性,就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充分备足预案,迎难而上、主动作为。
4月25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在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时提出,要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用好用足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适时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加力支持实体经济;创设新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设立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科技创新、扩大消费、稳定外贸等;强化政策取向一致性。此次多项重磅金融政策的推出,就是立足于政策靠前发力、充分显效,以政策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不确定性的进一步发力。在当前全球经济充满不确定性,经济碎片化和贸易紧张局势加剧,扰乱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引发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削弱全球经济增长动能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打好金融政策“组合拳”,将为巩固经济回升向好的基本面发挥重要作用。
综观此番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政策,力度大、精度高是各方高度认同的两大特点。在提振消费成为扩大内需、做大做强国内大循环重中之重的大背景下,政策利率下调将带动各类市场基准利率下降,推动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扩大内需,释放消费和投资潜力。而降低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阶段性降低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的存款准备金率,将有利于支持居民家庭刚性住房需求,促进房地产市场止跌企稳,加大社会汽车消费、设备更新投资的积极性。而设立5000亿元的服务消费与养老再贷款,将更好地满足群众消费升级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一些不合理的、容易削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加强规范,政策“组合拳”效果将进一步传导至实体经济,带动社会综合融资成本稳中有降,提振市场信心,有效支持实体经济稳定增长。
稳市场、稳预期,才能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实现市场稳、预期强,以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不可少。无论是“大国重器”还是“瞪羚”企业、“独角兽”企业,从科技研发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每个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支持,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成为科技迭代创新的特点和资金融通的难点,发展科技金融是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必由之路。因此,此番金融政策“组合拳”中提出的“健全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全力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备受各方关注。如何探索长周期的科技贷款绩效考核制度,如何以共保体方式为重大科技攻关提供保险保障,如何有序开展对未上市科技企业的重大股权投资,凡此种种,无不为破解各类市场主体突破“卡脖子”技术研发等核心科技领域的资金供给和信用支撑难题提供强大助力。政策与金融“两只手”发力,不仅将促进金融机构与科技企业深度合作,也能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更加活跃的市场与稳定的预期也将随之而来。
在全球市场动荡不安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确定性正成为世界经济的稳定锚。金融政策“组合拳”不是头疼医头的“止痛针”,而是强筋健骨的“长效方”,更是增强长期信心的“稳定器”。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套“组合拳”传递出的信号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北京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