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产业的黑色幽默:学的人比听的人多 音乐产业的黑色幽默:学的人比听的人多
创始人
2025-08-05 01:52:05


原文标题:《中国音乐市场之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讨论别的领域,说市场,都能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供需关系、行业周期之类的。

到了音乐领域,对于很多人而言市场就不是市场了,变成了审美战场,芭乐垄断,套路、抄袭,风格鄙视链,山猪细糠论vs喜闻乐见论直接开战。

结果就是,讨论中国音乐市场,不讨论产业,讨论的是曲风、内容质量,最后往往得出的结论是中国人(或者一部分)审美有问题。不是听众审美有问题,就是行业、生产者审美有问题,要么就是创造力有问题,这样类似的回答被顶到高赞,多少有点替老百姓情绪泄愤的意思。

这个思维方式倒是不丢人,我以前也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看到华语乐坛被某些东西淹没,看到创作人彼此模仿、产业链毫无想象力,然后再听两张欧美名盘或者硬地新专,觉得“哇,这才是审美”,得出的结论自然是,听众没审美、创作者没追求、行业没品味,整个土壤长不出好东西。

但后来我越来越觉得这套思维解释力太弱。它没有指出为什么会这样,只是在批评既成现象,还挺像当年国人的劣根性那套说法的。

我记得之前跟一个老外同行聊过,我说中国的音乐圈,从某种角度看其实就是一个庞氏骗局。尤其是拜师学艺这套系统,目的只有一个,自己成了师傅,再收下一代的拜师费。一小圈人不断地把同一套技术规范、审美固化下来,然后塑形下一代。下一代人付费进圈,学的东西其实也就是上一代传下来的入场券。

当然,那位老外同行听我这么说也挺震惊的。他说:“你不能这样看吧?音乐又不只为了利益,有人从小学钢琴,长大去当个lounge piano playe,在part time带带学生、偶尔接点gig,当当freelancer,陪钢琴很久,不也挺好吗?”

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我们对整个音乐认知的完全不同,国内这整个体系,好像根本不是这么一回事吧?

先说艺考,有人是真的热爱艺术、为理想奔赴一切,但大多数艺考生的路径,其实是把艺术当成一种剑走偏锋的常规升学策略,文化课上不去,走艺考试试,而不是非音乐不可。只要不是音乐世家,很多家长从小花大钱逼孩子练琴、考级,但真到孩子要选择艺考这条路时,他们反而第一个反对。为什么?因为练琴是为了气质、为了素养、为了能让自己的孩子成为“别人家的孩子”,但走艺考就是职业选择、涉及现实投入产出比了,以及,“可惜了”。

那位老外后来又补了一句,态度特别诚恳。他说:“音乐、艺术的存在本身就是价值,不是所有东西都要转化成收益才能成立啊。为什么老是用那种‘有没有用、能不能赚钱’的标准去看待艺术本身呢?”

这理论我其实当时也无比认可,其实现在也很认可,相当于用一种很崇高的艺术观杀死了比赛。

但是后来想想,我们说的其实不是一个事,我们生活的环境不一样,面对的音乐场景也完全不一样,对着一个断供了价值闭环的市场讲普世理想,何其何不食肉糜。

实际上国内的数据是什么呢,2024年音乐演出总体市场规模达387.33亿元,数字音乐产业规模达到1027.46亿元,而音乐教育培训产业总产值为1554.8亿元。这才是现实,朋友们:做音乐、听音乐、卖音乐的总和,都比不上学音乐、教音乐的。


这是什么概念?是一个不靠作品、也不靠听众,而靠“进行业的幻想”来驱动的大市场。

说到畸形,我想问问,隔壁的韩国畸形不畸形呢?其实我打出这两个字就已经绷不住了,这是一个典型没有音乐产业,只有偶像业的畸形存在。

现在这个阶段可能是SM、JYP、YG、HYBE四足鼎立,一个平均五人团体从训练到出道的总投入成本5~9亿韩元,然后你会发现,每组团体都极度可复制、千人一面,所有的训练、包装、运作逻辑高度标准化整个产业链的意义,只集中在不到十组有大爆款的偶像团体身上,而且还是出海导向型的。这个生态不仅仅是没有主流之外的东西,乃至稍微偏离一点这个都极其难活——比如说如果不是以团体形式存在,solo的爱豆都很难存活比较长的一段时间。

如果这不算畸形,什么才算?

但问题来了,从极端市场的角度看,韩国这套东西,它就是成立的。它有海外市场、有资本回报、有拿得出手的整套产业逻辑。哪怕你说它是畸形,那也是一个异化的成功体系。其实要说畸形,抛开培训不谈,中国音乐市场可以是畸形的,与世界脱轨的,但是畸形的问题不在这里。

我觉得最大的是因为缺乏线下市场、音乐场景。这才是真正让中国狭义的“音乐”产业脱节、内循环不成立,要靠非音乐周边的其他产业输血的根本原因。

摘自《2024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腾讯每年都发布的华语数字音乐年度白皮书,其实成了不少人了解整个音乐产业的一个认知窗口。我以前也把它当成整个音乐行业的白皮书,实际上我是在写这个回答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哦,这只是“数字音乐”的白皮书。

比如说去年的这册,一打开,第一章开宗明义,“全球音乐现场演出仍然是最大收入来源”(注意“仍然”二字),全球音乐市场收入达762亿美元,其中现场音乐以46.1%的占比稳居最大收入来源,录制音乐收入占比40.9%。


紧接着就是录制音乐增长越来越靠订阅流媒体撑场子,然后重点讲中国人在流媒体上的音乐消费习惯,再然后就是中国对全球其他国家的音乐消费情况(基本上就约等于线上流媒体的数据情况)……

其实我能理解,整个白皮书无非想塑造一个传统vs未来的叙事,线上是产业未来,增长最快,要“竞争过”线下。赚钱嘛,不寒碜,腾讯音乐做的主要是线上生意,企业要盈利,这能理解,毕竟中国线下演出场景薄弱,靠现场赚钱不现实。当然,现在腾讯音乐也在加紧布局线下,但在讲资本故事的时候,说成数字音乐和流媒体才是未来,没毛病。

但问题是,这样真的就是可持续的吗?

为什么我在思考这个问题,因为我自己有经历可以佐证的。

如果在海外做A&R(Artist & Repertoire,艺术家与曲库开发,其实就是签人、买歌,说好听点当年叫所谓的“星探”,说难听点是最底层的合同工)是怎么做的?我不熟悉的地方我不敢说,但是至少西方是这样的。像chartmetric、socialblade这种数据库,能看一个艺人或内容创作者的增长曲线、受众画像、转化率等等,确实是用得上的。

但这也不是全部,真正核心的,还是人得要去线下看,要去见面。

去Club、Music Festival、Livehouse,现场看一个艺人有没有舞台张力,能不能调动观众,能不能撑住一整套liveset,和艺人通好气,在后台聊他们的音乐思路、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这些是靠经验、品味、嗅觉判断的,不是靠Excel给答案。很多欧美的label,A&R的底子就是这个。

一个成熟A&R往往要负责几位艺人,从音乐风格、制作搭配,到发展定位甚至行业教练式的沟通,都是他们的职责。这套判断体系,本质是线下驱动的。没有现场,就没有足够密度的信息输入,也就没有判断力。

同时,音乐人也不全靠等签约公司来捧,全部都是自己主导的,去找manager、经纪团队、label、粉丝和社交媒体运营、PR、版权团队、booking agent,来帮自己构建职业路径。这些团队是围绕艺人服务的,不是艺人依附团队。哪怕是签大厂,也常常有独立的经纪公司、PR、公关团队同时服务。

这个机制能成立,是因为巡演在跑,演出在接,scene是活的,艺人的价值不止活在线上录音市场里。

回头看国内,问题的根子其实很简单。

别看《中国新说唱》这综艺之后“厂牌”这个词被说得很大众化,好像“中专毕业不是进厂就是进厂牌”一样,其实真正有厂牌意识的公司寥寥无几,抛开娱乐公司之外,大多数所谓音乐公司,其实是做爆款变现的。A&R我觉得更像大厂所谓的数据中台,看平台榜单、短视频转化率、粉丝数据,完全靠数据指挥,而且自己是有个很明确的数据KPI来卡的,至于这个艺人的风格是什么,合不合厂牌调性,未来的职业发展是不是厂牌能提供好风凭借力的帮助,who tm cares……

从长期经济利益角度看,这些点才符合厂牌利益最大化。一个有成长路径的艺人,可以帮你持续产出内容、参与巡演、拓展商业合作,而不是一个爆款吃一辈子;一群风格相近的艺人容易一起玩、合作、交叉曝光、互带流量;观众对你的厂牌有了认知,比如“这个厂牌出的人都有某种气质”,那么你下一次推出新人,获取信任和注意力的边际成本是下降的。

而厂牌一定是线下逻辑,你要艺人之间能合作,那他们就得至少能同台演出、能在一起搞camp;你要观众对厂牌气质有认知,那他们就得在Livehouse、音乐节反复接受你这个体系;你要艺人能持续创收,就不能只靠数字平台的广告分成,而要靠线下门票、周边、电商、赞助、衍生IP。

但对于以平台为主导的市场思维来说,我就是你们收入的全部来源,你们怎么玩都逃不出我的手掌心,反正流量、转化、曝光,全都在我这边,谁发都一样。

所以平台就是爆款的保护伞,谁敢重金all in去签人、养人、推人?别说什么长期了,能活下来才是第一命题。

没有线下空间,没有演出氛围,没有真实的粉丝场景,那自然是只想要把爆款单曲的版权握在手里当摇钱树了,至于非爆款的东西,谁会在乎呢。最后音乐产业就变成了流量生意,大家只发潜在爆款投流爆款,不管艺人能不能继续长出来。艺人是谁不重要,只要这首歌的数据是我的、版权在我这儿就行。

平台是最不需要音乐人的,它早早发现流量是资源,而且是有投资属性的,所以它只需要能给它创造流量增量的内容,而不是只分蛋糕的东西,还是那句话“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而这只是前两个数字(音乐演出、数字音乐)比例的问题,甚至还没触及第三个数字。一旦你把音乐培训的产值放进来看你就会发现,中国的音乐产业不是在产音乐,而是在产“想靠音乐上岸的人”。

如果一个国家的影视产业,拍电影赚不到钱,票房惨淡,已经没人拍了,但艺考培训班遍地开花,大家都在“培养未来的明星、导演”,这都可以成为一个荒诞剧的剧本设定了。

而我国的音乐,没人觉得不合理,音乐本应是听众驱动、市场驱动的,但在这里,最大的钱却是从“想进来赚别人钱”的人身上赚的,多少有点黑色幽默吧。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652464.html?f=wyxwapp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财闻联播】大事!中国船舶中国... ★ 宏观动态 ★ 央行公布2025年7月中央银行各项工具流动性投放情况 8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公布2...
2025年7月中资离岸债发行规... 久期财经讯,8月1日,7月中资离岸债总发行规模折合约225亿美元(其中增发规模约3亿美元),环比下降...
股市必读:8月4日爱博医疗现1... 截至2025年8月4日收盘,爱博医疗(688050)报收于77.34元,上涨2.14%,换手率2.4...
奢侈品遇冷,Gucci业绩下滑... 在时尚界掀起波澜的消息传来,Gucci及其母公司开云集团的上半年财报数据令人咋舌。作为奢侈品牌的佼佼...
虎嗅【作·嗅之星】周榜第273... 作·嗅之星榜单,以周榜的形式,呈现每周新鲜出炉的优秀作品。2025年7月25日~2025年7月31日...
音乐产业的黑色幽默:学的人比听... 原文标题:《中国音乐市场之困》,题图来自:视觉中国讨论别的领域,说市场,都能从经济学角度去分析,供需...
平安基金赎回费率优惠引争议,被... 近期,平安基金的一则关于平安惠享纯债债券型证券投资基金赎回费率调整的公告,在基金行业内掀起了波澜。 ...
家族企业三耐环保北交所上市波折... 导读:或许,在外界看来,在刚刚过去的2024年中,三耐环保的经营局面虽然未能继续出现2023年时的“...
芦哲:非农后,如何看待当前美国... 芦哲、张佳炜(芦哲系东吴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成员)核心观点核心观点:本周宏观数据与...
董忠云:震荡调整是为了更稳步的... 董忠云、刘庆东、庞晨、王警仪、杨子萌(董忠云 系中航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摘要...
50亿出售深水湾老宅?李嘉诚长... 8月4日,长实集团主席、李嘉诚长子李泽钜通过媒体公开回应,“我们从没有打算出售深水湾道79号物业,个...
4日玉米下跌0.52%,最新持... 来源:新浪期货 新浪期货 根据交易所数据,截至8月04日收盘主力合约玉米2509,涨跌-0.52%,...
分拆、定增计划搁浅,业绩承压,... 撰稿|行星 来源|贝多商业&贝多财经 近日,锂离子电池头部厂商欣旺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欣旺达”...
又一银行理财公司入市!打新首单... 继光大理财之后,又一家银行理财公司正式进军IPO网下打新市场。8月4日,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宁银理财近...
燕翔:创新高后的美股后市展望—... 燕翔、石琳(燕翔 系方正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核心结论4月中旬以来美股大幅反弹...
日产百亿汽车工厂7.23亿卖身...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王琳琳)8月4日,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从东风汽车获悉,东风汽车就“岚图吞日产百亿...
熊园:四大主线、四大机会 熊出... 熊园、朱慧(熊园 系国盛证券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近半月,政治局会议召开、定于10...
回应了个寂寞?理想汽车争议背后... 作者|杆姐来源|杠杆游戏(ID:zhangyinyin0903)理想i8刚上市,就遇上事儿了。202...
消费鄙视链底端的中国男人,悄悄... 以前的消费市场,都有一个共同认知,那就是女人老人跟小孩的钱最好赚,而男人的钱最难赚的。但这两年,情况...
极米科技拟H股上市,去年营收超... 微成都报道8月4日盘后,极米科技(688696.SH)公告称,正在筹划发行境外上市股份(H股)并申请...
搜狐二季度收入1.26亿美元,... 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韦英姿)8月4日,搜狐公司公布2025年第二季度财务报告。财报显示,搜狐第二季...
管涛:经济不只是财政货币政策那... 管涛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要点鉴于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较多,会议在强调...
特斯拉宣布马斯克获授价值 29... IT之家 8 月 4 日消息,特斯拉今日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文件显示,当地时间 8 月 3 日...
日化用品S2B2B模式:数商云... 在数字经济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日化用品行业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转型阵痛。传统供应链模式因信息割裂、响应...
三环集团跌0.21%,成交额3... 来源:新浪证券-红岸工作室 8月4日,三环集团跌0.21%,成交额3.93亿元,换手率0.63%,总...
解码广州黄埔科企培育新范式:以... 南方财经记者 庞成 翁榕涛 广州报道 年初,杭州“六小龙”的爆火,让各地掀起了一场关于如何培育科创企...
加强个人境外收入监管,境外买卖... 《金融时报》记者了解到,近期有纳税人收到了税务部门通知,告知其需要依法办理境外所得申报并缴纳相应税款...
重庆跻身消费第一城展现活力和潜... 消费第一城又易主了。 最新出炉的上半年数据显示,重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8300.37亿元,同比增...
市场升温助推行业发展 XBIT... BOSS wallet 8月4日讯,近日,随着美国GENIUS法案正式签署成为法律,全球稳定币市场迎...
美银:买入“屈辱”时刻已至!(... 【老用户续期福利活动提醒】凡在可续期内星球老会员续期一律享受7.5折优惠,已过期会员续期全部享受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