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我注意到,关于“国内5A景区是否越来越水”的争论声音突然变多了。
有媒体报道直指大幅扩招的5A景区口碑下滑,也有网友评论,有的5A去的欲望都没有,有的没有A都值得特地去。
5A景区的充水争议背后是过去一年来,全国5A景区新增40家,创下近十年来最高扩招纪录。
先是2024年2月,文旅部一次性新增了三亚天涯海角、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厦门园林植物园、青岛奥帆中心等21家5A景区。
此后,2024年12月,再增河北衡水湖、山东淄博周村古商城、上海崇明西沙明珠湖、江苏连云港连岛景区、浙江云和梯田、山西晋祠景区等19家5A景区。
官方口径显示,截至2024年末,全国5A景区已经高达358家。
而放在历史维度来看就更有意思了,2007年,中国首次评出5A级旅游景区,首批只有66家。
彼时,这些首批5A景区入选者几乎都是课本级的存在,颐和园、八达岭长城、云冈石窟、故宫、黄山、九寨沟……
那时的5A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是代表国家形象的门面型景区。
而到了2024年,5A景区总数翻了五倍都不止,但你看完名单后,心里总是会画上几个问号:我们国家的好景区真的增长了这么多吗?
还是说,我们对好景区的定义其实变了?
社交媒体上,不乏网友吐槽山东周村古商城就是一个以卖小商品为主的商业街、河北衡水湖不如衡水中学有名、海南天涯海角终于从两块石头中凿出了一张5A门票。
网友们的声音是犀利的,但也不是没有道理。
这些景区有没有可圈可点之处?当然有。
但你要说它们和九寨归来不看水的九寨沟、一楼飞雪半江春的黄鹤楼、万园之园的颐和园放在一个等级里,智商在线的游客们第一反应几乎会异口同声地反问怎么可能?
毕竟,一边是有千年历史沉淀的文化地标,另一边是刚粉刷好的城市公园,一边是世界遗产,另一边是地方融资平台的项目工程。
这种硬比其实并不公平,但正是因为都贴着5A景区标签,游客才会本能地对比。
对比之后的反应,那也就可想而知。
那些挂着5A招牌、收着不菲门票的景区把大家期待拔得太高了,却也成了最容易掉价的光环。
二
为什么游客看着一块块拔地而起的5A景区招牌,第一反应是真的假的?
或许问题在于,这套评级体系本身更像一场硬件升级考试,而非一场针对景区含金量的测验。
我们先来看看现行的5A景区评定机制。
各地评定普遍依据文旅部的《旅游景区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标准》及其配套细则,但它不是把所有分项加总成1000分,依靠的是三套细则、分别达标:
门槛是多少?
服务质量与环境质量:1000分制,5A需≥950;
景观质量:100分制,5A需≥90;
游客意见:100分制,5A需≥90。
关键是,景观质量和游客意见虽有硬门槛,但各自只有100分的独立量表。
剩下的800分大多是厕所干不干净、停车位够不够、游客中心是不是现代化、有没有无障碍通道、标识牌清不清晰、有没有急救服务。
不是这些不重要,在这些标准上,5A景区评定似乎成了一场设施与管理的比赛,而非文化与情绪的比拼。
更让人心中玩味的是,这些景区标准的背后,可以人为操作的空间被无限放大了。
所以你就会看到,一些地方景区拿出成百上千万元,甚至几个亿砸配套,修广场、建厕所、刷立面、种绿化,打通通道,只为通过这场评分考试。
能不能感动游客不重要,咱们先感动评审团再说。
像荆州古城为了评5A,总投资14.5亿元,陕西法门寺曾经为了升A,复制曲江模式,项目举债高达30多个亿,把一个宗教圣地硬生生整成了文旅大公园。
砸钱容易出圈难,配套拉满,灵魂却空,这些还都只是冰山一角。
但这事也不能全怪景区。
在有些城市,5A带来的现实利好实在太多了,一块牌子意味着地方政府有面子,景区运营方好融资,游客流量立马提升。
一些城市甚至开出了真金白银的奖励政策,2019年8月,青岛直接把新评5A景区奖励从100万元提高到了1000万元,可谓不抢白不抢。
于是,评5A从原来的旅游景点竞争,慢慢变成了城市政绩竞赛。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你会看到城市公园型景区越来越多地上榜,它们离城区更近、交通更便利、配套更容易做满,导览、厕所、电瓶车、纪念品、志愿者一应俱全,分项得分天然不低。
但游客不是来打分的,他们慕名而来,是想得到相对应的旅游体验。
这就像你花了几百块吃了一顿饭,菜热,服务员笑,菜单精致,可你吃完却只想骂一句:“太难吃了吧。”
在一个游客情绪主导决策的时代,有没有5A不重要,但你有5A,结果体验像3A,那就很容易引来舆论反噬。
三
5A景区这块招牌本是荣耀,但现在却成了一把双刃剑。
它带来了行政资源、地方认同、融资便利,也带来了越来越沉重的游客期望值,一旦兑现不了,很难挽回那份被透支的信任。
更大的背景则是,国内游客的旅行习惯悄然发生了结构性转变。
从跟团打卡到碎片化出游,这届年轻人不再是当年那个盯着地图找名胜的学生群体了。
旅界此前曾经写过《5A景区为什么干不过商场小火车?》,讲述的是越来越多年轻人、中产开始对5A景区视而不见,他们不再被一块牌子吸引,更关注好不好拍、能不能遛娃、值不值得和朋友一起去。
北京某商场小火车/旅界实拍
生活本已辛苦,大城市打工族的周末往往倾向于就近一跳,找一个既有空调、又能亲子玩耍、还能点外卖的情绪出口。
哪怕只是在城市郊区商场遛遛,也好过舟车劳顿地完成一次仪式感很强的失望之旅。
与此同时,当国内旅游体验与景区评级脱节,就很容易引发景区后续补贴不到位带来的运营危机。
我们曾在《谢天谢地,我们这个A级景区终于摘牌了》里写过一个真实案例。
有华北某景区运营者坦言:“评上A级以后,监管多了,补贴没了,负担反而更重了,游客没增长,老板甚至后悔当初为了升A花那么多钱。”
他们转而主动放弃5A,开始转型做露营、亲子、本地团建,专注做好内容的小场景。
这听上去像自嘲,实际上是一种人间清醒。
因为他们比谁都明白,社交媒体时代,游客早就不是来膜拜你有几颗星的。
那些真正有复购能力、有传播价值、有产品闭环的景区,也从来都不是靠牌子赢的,靠的是好内容、自然与历史文化资源,以及让游客走出去时愿意说一声挺值。
所以,毫不客气地说,如今的国内5A景区体系确实正在经历一场信用塌方,他们的未来不仅要从争牌转向保牌,还要从保牌转向用牌。
如果不能用这块牌子换来复购率、推荐率和本地人也愿意再来的意愿,那么它终将被市场边缘化。
到那时,哪怕头顶5A金字招牌,也救不回被游客彻底拉黑的尴尬。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熙少
上一篇:新的风暴?特朗普考虑对中国药品实施严厉限制 特朗普关税风暴有新消息了吗 特朗普关税风暴来袭
下一篇:普陀区“十四五”成绩: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0.8%!生产总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0.8%! 普陀区财政收入 普陀区2024年gd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