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贝达药业召开董事会和监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发行H股股票并在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主板上市的议案》等相关议案,正式重启H股上市计划。据悉,这已是贝达药业自2021年来第二次启动赴港上市计划。此次重启港股上市,不仅是贝达药业寻求拓宽融资渠道、推进国际化布局的关键一步,也引发了市场对其背后募资用途、近年来研发实力变化及业绩波动的高度关注。
募资聚焦研发与投资合作
早在2021年2月,贝达药业就发布公告称,正在进行申请公开发行境外上市外资股(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挂牌上市的相关工作。
因未在6个月加3个月的时限内启动招股,导致贝达药业的申请状态自动标注为“失效”。首次申请失效后,贝达药业需重新排队等待审核,但最终因超过时限,其首次上市计划终止。
最新公告显示,贝达药业将在股东大会决议有效期内(即经公司股东大会审议通过之日起18个月或同意延长的其他期限)选择适当的时机和发行窗口完成本次发行上市。贝达药业此次H股发行数量不超过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15%(超额配售权执行前),拟将募资的40%用于未来5年在中国及海外的现有及未来创新药物研发计划,30%用于通过股权投资、收购或授权安排为潜在合作提供资金。
关于此次赴港上市,贝达药业称,截至目前,公司正与相关中介机构就本次发行上市的相关工作进行商讨,关于本次发行上市的具体细节尚未最终确定。
核心产品竞争激烈
资料显示,贝达药业成立于2003年,集研发、生产、市场营销于一体,致力于新药的研发和推广,以解决肺癌等恶性肿瘤治疗领域中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贝达药业一度是国内创新药企的代表之一,2016年登陆资本市场时,被称为“创新药第一股”。贝达药业在肺癌领域拥有数款知名药物。不过,随着越来越多创新药物的获批,占得先机的贝达药业也面临着愈加激烈的竞争。
贝达药业的首个产品盐酸埃克替尼(商品名“凯美纳”)于2011年7月上市,挑起业绩大梁,据贝达药业招股书,盐酸埃克替尼占营收比重一度超过98%。除此之外,贝达药业还拥有首个上市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ALK抑制剂贝美纳(盐酸恩沙替尼)、生物类似物贝安汀、国产三代EGFR-TKI药物赛美纳(甲磺酸贝福替尼)、晚期肾细胞癌药物伏美纳。
从营收占比来看,最早上市的两款产品凯美纳和贝美纳是营收主力。据贝达药业2025年半年报,占主营业务收入10%以上的便是这两款药品。
这两款药品的竞争一直都颇为激烈。其中,作为第一代EGFR-TKI靶向药,盐酸埃克替尼化合物专利已于2023年3月到期,不过该药仍受晶型等多项相关专利权保护,保护期将于2029年至2034年期间届满。如今,国内已有第三代EGFR靶向药可供选择,埃克替尼要面对来自阿斯利康、正大天晴、勃林格殷格翰、恒瑞医药等多家本土和跨国企业的竞争。近年来,贝达药业未单独披露埃克替尼的销售数据。据中康开思系统数据,埃克替尼在2023年等级医院销售额超14亿元,该药在2020年曾创下18.7亿元的销售高峰。而在三代EGFR-TKI靶向药赛道,贝达药业的赛美纳为国内第4个上市,且目前上市的6款同类药物均已进入医保,无论是上市时间还是医保支持,赛美纳都没有明显优势。
今年2月11日,强生旗下药物锐珂获批,这家跨国制药巨头正式进入国内肺癌治疗领域。就适应症而言,强生的直接竞争对手是迪哲医药,当天迪哲医药股价下跌3.61%,而在肺癌治疗领域频频布局的贝达药业股价跌幅更高,当天以10.49%的跌幅居医药板块倒数第一。
另一款产品贝美纳,目前国内亦有三代产品,这也就意味着,贝达药业还将面临来自辉瑞的竞争。贝达药业也在推进该药出海。2024年12月,贝美纳正式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用于治疗ALK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成为首个由中国企业主导在全球上市的小分子肺癌靶向创新药。不过,在贝美纳之前,美国市场获批上市的ALK抑制剂已经达到五款。
研发团队大幅缩减
作为一家创新型生物医药企业,贝达药业的研发团队近年来却在缩水。
2016年上市之初,贝达药业研发团队快速扩张,从2015年的151人增长至246人,之后一直保持快速增长,在2022年达647人,创下历年之最。期间,也伴随着贝达药业几款新药的陆续上市。从2023年开始,贝达药业的研发团队开始缩水,从2022年的647人下降至2023年的562人,降幅为13.14%。其2024年年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贝达药业的研发团队仅剩327人,降幅为41.81%。
2024年9月,贝达药业董事、资深副总裁兼首席科学家王家炳辞职。在加入贝达药业之前,王家炳曾就职于默克、阿斯利康,领导了数十个新药项目,成功推进多个项目进入临床研究,是多个临床新药和临床候选新药的关键发明人,也是贝达药业创新团队领军人。
贝达药业在2025年半年报中表示,核心人才是公司产品领先、市场领先、质量领先、管理创新的关键因素和重要基础。目前医药行业的人才争夺战不断加剧,如果公司发生核心人才流失,则可能造成新药研发滞后、商业秘密泄露,影响项目进度和市场拓展工作,给公司的产品开发以及阶段性收入带来不利影响。
业绩方面,2025年半年报显示,贝达药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7.31亿元,同比增长15.37%;归母净利润1.40亿元,同比下滑37.53%。这是公司自2022年之后,半年报首次出现净利润下滑。对于净利润下滑的原因,贝达药业归因于计入当期损益的折旧摊销等费用升高。截至上半年末,贝达药业流动资产为13.59亿元,低于17.57亿元的流动负债。
面对核心产品市场竞争加剧、研发团队大幅缩水、净利润承压等多重挑战,未来,如何通过上市募资高效推进研发、稳定核心团队、优化产品竞争力,或许是贝达药业在创新药行业竞争中突围的关键。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