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市救市政策一波接一波,房价却没起色?二手房堆成山,开发商还在爆雷,保障房又来抢客源……房地产回暖咋就这么难?看完就懂了。
尽管2024年以来多轮救市政策密集出台,包括限购放松、利率下调、首付比例降低等,但政策效果呈现明显分化。一线城市如深圳、广州取消限购后市场反应冷淡,三四线城市因库存积压严重,政策刺激难以扭转颓势。
以深圳为例,二手房挂牌量突破7.5万套,价格同比下跌5%,银行评估价普遍打七折,导致业主资产缩水30%以上,进一步抑制购房意愿。购房者对房价下跌的预期强化,形成“越降价越观望”的恶性循环,刚需群体入场谨慎。
开发商资金链紧张问题持续发酵,头部房企如英皇国际、新世界发展相继出现债务违约,部分项目停工或延期交付,引发消费者信任危机。
2025年上半年,TOP100房企销售总额同比下降11.8%,民企拿地金额占比从62%骤降至6%,市场集中度加速向央企、国企倾斜。资金短缺导致开发商降价促销,但低价房源入市进一步冲击市场价格体系,形成“降价-抛售-价格踩踏”的负向循环。
2025年深圳计划供应5万套保障房(含公租房、共有产权房等),价格仅为市场价的3-6折,直接分流中低收入群体购房需求。例如,宝安区共有产权房单价2.37万/㎡,为周边商品房价格的50%,吸引大量刚需转向保障房市场。同时,保障房建设通过专项债等方式获得资金支持,而商品房开发融资渠道收窄,导致市场资源配置失衡。
出生率持续下降(2024年新生儿954万,较2016年近乎腰斩)导致家庭规模小型化,户型需求向中小面积倾斜,120㎡以上大户型成交占比从30%降至20%。
同时,人口流动加剧区域分化:核心城市如深圳通过产业聚集维持住房需求韧性,而人口流出的三四线城市库存去化周期延长至20个月以上,部分区域房价年均跌幅达3-5%。这种结构性分化使得全国性政策难以精准施策。
截至2025年5月,全国二手房挂牌量达753万套,价格环比下跌0.71%,同比下跌7.24%,全面超过新房跌幅。二手房低价抛售挤压新房市场,尤其在远郊区域,开发商为去库存被迫降价,但降价幅度仍不及二手房,导致销售停滞。例如,龙岗大运片区公寓单价从4.5万/㎡降至3万/㎡,但去化周期仍长达24个月。
尽管房贷利率降至历史低位(首套利率<3%),但首付比例在一线城市仍需数百万,普通家庭购房门槛高企。
此外,二手房交易税费(契税3%+增值税5.6%+土地增值税)及高额持有成本(物业费、房产税试点预期)抑制改善型需求释放。投资性购房因租金回报率下降(全国平均2.0%,部分城市<1.5%)和流动性差而大幅减少,市场活跃度降至冰点。
深层矛盾与未来挑战
房地产市场正经历从“增量扩张”到“存量优化”的转型阵痛。政策需从单一刺激转向系统性改革:
当前市场已进入“磨底”阶段,恢复需依赖政策组合拳与市场信心的双重修复,短期内难以再现快速反弹。投资者与购房者需正视市场规律,优先选择核心资产与政策支持方向,避免盲目跟风非核心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