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cd…hijk…”最近,三个J和一个K的交锋,正搅动网络。
K是许多年来一直以宗庆后独女身份活跃在公众视野中的Kelly宗馥莉,“三J”是原娃哈哈高管杜建英的三个子女(Jacky、Jessie、Jerry)。随着爆料的持续推进,旁观者给这场交锋脑补了各种戏码,有渣男出轨剧本,大女主复仇剧本,小三与私生子剧本……
其中,去年去世引发人们怀念潮,带动娃哈哈销量暴涨的宗庆后,人设迅速崩塌,进而致使娃哈哈品牌形象的受损与销量下滑,宗家掏空国资的争议再起。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在这个全民吃瓜,个人公德与私德界限模糊的年代,企业家们没有私事,企业也没有防火墙。
躲不过的娃哈哈
自“三J”在香港起诉宗馥莉后,这场豪门大戏就高潮连连。
相继登场的有杜建英和她的三个子女,宗馥莉,宗馥莉的叔叔宗泽后,以及政府有关部门。至于这场风暴的中心娃哈哈,则早早就表态安抚市场,向媒体表示家族内部事务与公司运营、业务无关,公司不会提供任何答复口径或相关回应。
但这场风暴,娃哈哈真能躲过去吗?
首先,这场争产大戏,再度扯出了娃哈哈的股权争议,宗庆后乃至整个宗氏家族的形象都受到挑战。
娃哈哈集团有三大股东,分别是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宗馥莉(继承自宗庆后)、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基层工会联合委员会(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分别为46%、29.4%、24.6%。
地方国资的持股成为了娃哈哈“内斗”的焦点之一。据报道,有娃哈哈老员工透露,之前杭州上城区文商旅集团有意将持股转让给宗馥莉,但价格未谈拢,杜建英得知后要求股份转让必须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我认为杜建英有想要接手这46%股份的打算”。
股权争议衍生出来的,是宗家上下都在进行的娃哈哈“体外繁衍”。
最近一次媒体报道中,宗泽后透露:“她小叔曾经给娃哈哈印刷瓶标,后来宗馥莉自己搞个印刷厂截胡了;我姐姐是做香精的,也是卖给娃哈哈,宗馥莉自己也搞了个香精厂,把这个业务抢走了。”
或许他的本意是控诉宗馥莉不讲亲情,但这番话还透露出另一个信息——宗庆后和宗家疑似一直在用杭州上城国资的“地”,肥自己的“田”。纷纷扰扰的舆论之争背后,有人质疑宗庆后将娃哈哈集团的利润转向了海外,有人开始将整个宗家作为“资本家族”审判。
7月17日,杭州市上城区财政局工作人员向媒体表示,由于接到了很多相关电话和投诉,已(成立)专班介入处理。虽然并未明确具体要处理哪些问题,但娃哈哈的股权遗留能否解决,宗家是否涉嫌掏空国资再度成为了公众关注的焦点。
其次,这场“内斗”正逐渐演变为娃哈哈的外部危机。
去年宗庆后去世后,网友们开始了种种支持行为,涌进娃哈哈直播间,线下去扫货,娃哈哈的“竞对”农夫山泉和创始人钟睒睒遭受非议。钟睒睒不得不在2024年3月的公开信中写道,“希望广大网民们表达对宗老追思的同时,勿被个别自媒体或大V们带了节奏。”
一年多时间过去,身份互换,娃哈哈和宗家成为了那个被审判的角色。根据媒体的报道,近几日,娃哈哈电商平台日销量已从1万单腰斩至5000单,关联直播场次从317场暴跌至91场,曾经活跃的200多位带货达人只剩75人仍在坚持。
不同的是,这一轮参与审判的不只有普通网友,还有经销商。有经销商在社交媒体上表示,“作为经销商,我今年还干得下去吗”,认为娃哈哈家族纠纷事件对于产品销售及市场信心都有影响。
宗家这场你方唱罢我登场、高潮不断的“家事”,已演变成娃哈哈集团和品牌的“商事”。早早就宣布正常经营,对外闭口的娃哈哈,终究还是没有躲过这场风暴。
“家事”的破坏力
“抱歉占用公共资源”,几年前开始,这成为了明星们回应争议或绯闻的通用模版。这句话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抱歉,另一层是“这是私事”。近几年,企业家逐渐有了“明星化”趋势,一个又一个老板将直播间、发布会开成了“个人秀”,试图以个人IP撬动企业IP。
无论成功还是失败,他们都要面临另一个问题的考验:“家事”与“公事”、“私德”与“公德”间界限的模糊乃至消除。
此次的宗家争产案,之所以闹得如此沸沸扬扬,原因之一是“长公主”斗“小三”“私生子”“遗老”的戏码戳中了公众的嗨点,之二就是宗庆后个人形象的极致反转——尽管宗庆后作为企业家的确为中国企业、中国品牌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但在网络上,这一切付之东流。
随着全民自媒体时代的到来,我们似乎进入了一个“私事”即“商事”,“私德”即“公德”德的时代:有学校因私事开除学生,有企业因私德有亏而冷处理员工,有高管和企业家因“家事”被“流放”,企业上市进程被中止……
不谈对错,但这就是现实。
早在1962年,德国哲学家尤尔根·哈贝马斯就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就论证过:现代社会中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已经不再泾渭分明。当企业家接受公众赞誉,主动选择成为公众人物时,他们就默认接受了更多的公共监督。
不幸的是,中外企业史上,受企业家“私德”连累的企业不在少数。
近的有丽人丽妆。2021年3月8日,微博ID“丽人丽妆翁淑华”发布长文控诉公司董事长、丈夫黄韬“长期不回家”“未尽父亲责任”,要求“给孩子们一个交代”。公司股价迅速下滑,股东接连减持,今年4月双方的“天价离婚案”终于宣告结束。
远的有真功夫。当时,真功夫在蔡达标的操盘下距上市仅一步之遥,被看作是有望冲击“中餐标准化第一品牌”,成为“中国的麦当劳”。但“二奶”胡某、前妻潘敏峰、合作伙伴兼小舅子潘宇海的三重围剿,让蔡达标最终因涉嫌经济犯罪被捕,真功夫也逐渐没落。
如果说丽人丽妆、真功夫面临的都是真刀真枪的股权争夺,企业衰落在所难免,那么还有一部分企业因高管、创始人的“私事”而受累。
普华永道曾经的一份研究显示,全球最大的2500家上市公司中,CEO因为道德败坏而被迫离职的比例从2007—2011年间的3.9%上升到2012—2016年间的5.3%,增长率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日益严格的公众监督和高管问责。
当创始人、高管的卧室秘闻演变成企业危机,其破坏力沿两条路径精准打击企业命脉。
一是股权与控制权地震,让家族内斗吞噬企业根基。
宗馥莉陷入的是两起家族财产法律纠纷,在香港是被三名异母弟妹控告要求“拿回信托资金”,在杭州则是“三J”对宗庆后29.4%娃哈哈集团股权的继承权。假如“3J”胜诉,宗馥莉将面临权力稀释。
相似剧情在杉杉集团更惨烈:郑永刚猝逝后,郑永刚儿子郑驹和“后妈”周婷为争继承权各执一词,最终郑驹逐渐将股份变现,抽身出走,周婷苦苦支撑却难挽颓势,最终,郑氏家族面临失去对杉杉股份控制权的风险。
二是市场信心的雪崩,品牌形象与影响力的受损。
从真功夫、丽人丽妆到娃哈哈,“内斗”暴露出的各方不堪,打击的不只是对方,还有整个企业的声誉与信誉。此次娃哈哈内斗,尽管宗馥莉在“大女主复仇”的叙事中获得了部分认同,但也有人在娃哈哈相关新闻下评论道,“这种资本家族,不能做任何同情和站队。”
真功夫的案例更具警示性。创始人蔡达标婚外情曝光引发家族互撕,门店数量锐减,天猫旗舰店关闭,商标拍卖多次流拍,品牌价值彻底归零。
在今年4月的一次会议上,董明珠在高净值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企业家领导力论坛”上的发言引发轩然大波。当谈及企业管理时,她突然提高音量:“你天天搞小三搞小四,哪有精力搞企业?”
从娃哈哈“内斗”来看,董明珠的这句话可以说是对所有企业家的忠告。
谁是“亲妈”?
当下,新的消费者、新的渠道让许多曾经的巨头“挠头”,娃哈哈就是其中之一。
近几年,娃哈哈也在尝试变革,推出了一系列新品,包括非常可乐无糖版、椰子牛乳饮品、无糖纯茶系列等;布局了一些新业务,包括奶茶店等;做了一些年轻化的营销,比如与《英雄联盟》《阴阳师》等年轻人喜欢的IP联动等。
但这一系列尝试都没有太大水花,在消费者心智中,娃哈哈还是那个从小伴随大家长大的老品牌,主打产品还是AD钙奶、矿泉水、八宝粥。
宗馥莉早早就表露出改革的想法,在早年的一次采访中,她曾表示喜欢农夫山泉,“它对于品牌传播和新品打造非常有想法”。去年宗馥莉正式掌权后,娃哈哈的变革步伐明显加快,一加快新品推出,二加快渠道优化,三关停部分低效工厂。
一切似乎都在向好处发展,去年11月的2024年销售会议上,娃哈哈表示“宗馥莉已为娃哈哈经销商和销售人员展现出一条清晰的增长路径”。
但稳定的环境是一切发展与变革的基石。当企业陷于内斗,陷于种种狗血,创新与发展就无从谈起。
凤凰网《风暴眼》对两位娃哈哈老员工的采访,是此次内斗中较早的报道之一。这份报道将宗馥莉的部分“改革动作”与内斗挂钩:“娃哈哈关闭了10多家分厂的生产线导致产能不足,而这些生产线的主要归属方正是杜建英。”
双汇也曾经上演子告父的内斗大戏——2021年万洪建控诉父亲万隆出轨、转移国家资产等,尽管万洲国际、双汇的股价一时波动——但最终并没有伤筋动骨,双汇的接班也在正常进行,去年万隆逐步退出董事会,万隆次子万宏伟接任双汇发展董事长。
靠着万隆,双汇挺了过来;娃哈哈的“定海神针”,又在哪里?当主导企业未来的改革与内斗挂钩,娃哈哈还能好吗?
有一个“二母争子”的民间故事广为流传:两个妇人争孩子,官司打到堂上,最终孩子被判给了那个不忍心拉扯,怕伤到孩子的人。在娃哈哈火热的宗家内斗中,恐怖的是,他们都不是娃哈哈的“亲妈”,或许都不会留手。
宗家的这场闹剧仍在继续,有望充当娃哈哈“定海神针”的是7月17日对外宣称已成立专组的杭州上城区财政局。从去年的那次宗馥莉辞任声明来看,上城国资仍然想呵护娃哈哈,而要想真的救它于内斗风波,他们必须更快、更有决断力。
结语
从娃哈哈到杉杉、真功夫,悲剧的核心从不是小三或私生子,而是治理缺位,将企业视为“家族私产”而非“法治实体”。穿过种种狗血剧情,他们需要明白,一个企业真正的价值在于员工饭碗、经销商生计、品牌存续与社会责任。
从股权到宗庆后的遗嘱、“三J”身份、宗馥莉的反击,娃哈哈的这场闹剧衍生出无数阴谋论与私下交易。当人设的光辉遮不住暗流,唯有阳光与透明的制度让商业穿越风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