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澜之家发布公告称,“为深化全球化战略布局,加快海外业务发展,提升国际品牌形象,同时打造多元化资本运作平台,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实力,助力公司高质量发展,公司拟在境外发行股份(H股)并于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
作为A股“男装第一股”,目前海澜之家的市值已突破300亿元。但从其最新财报数据来看,背后却也隐藏着营收增速放缓、净利润下滑的隐忧。所以,此次冲击港股IPO,看似是常规的资本运作,实则是海澜之家在“中年危机”与“代际传承”双重压力下,试图通过全球化布局与品牌年轻化实现二次突围的战略抉择。
资本棋局:从A股到H股的深层逻辑
海澜之家的资本故事始于2014年A股借壳上市。彼时的创始人周建平凭借“轻资产+高周转”的联营模式,将品牌打造成“男人的衣柜”,门店数量突破3000家,市值一度接近450亿元。
然而,随着消费代际更迭与市场竞争加剧,传统模式逐渐显露疲态。2020年,32岁的周立宸从父亲手中接过权杖,这位“创二代”面临着比父辈更复杂的挑战。例如,线上渠道渗透率不足、产品设计与Z世代审美脱节、库存压力攀升至119.87亿元的历史高位等。
因此,周立宸上任后,对海澜之家进行了新一轮改革。2024年,海澜之家的营收达到209.57亿元,连续六年位居A股服装行业榜首。然而,硬币皆有两面,改革拉升业绩的同时也留下了顽疾。2024年,海澜之家的销售费用达到48.41亿元,净利率降至10.45%。
而此次海澜之家赴港IPO的深层逻辑就在于构建“A+H”双融资平台。如果成功上市,则可引入国际资本,优化资本结构,在解决顽疾的同时,提升国际品牌形象,为海外扩张积累声誉资本。
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海外收入已达2.06亿元,同比增长27.42%,东南亚、中东市场成为新增长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资本国际化对业务扩张的支撑作用。
品牌困局:“爸爸装”标签的破局难题
其实,海澜之家的转型故事,本质上是民营企业代际传承的缩影。但不同于传统“子承父业”的被动接班,海澜之家正在尝试从“家族企业”向“现代企业”转型。通过引入职业经理人、优化董事会结构、建立数字化供应链等方式提升治理效率。
不过即便如此,海澜之家仍面临着转型的阵痛。其核心矛盾就在于品牌心智固化与消费断层。
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服饰消费中,休闲风格以36.93%的占比领先,运动风格以27.76%紧随其后,而海澜之家长期主打的商务风格正面临边缘化风险。消费者调研显示,“爸爸装”仍是品牌关联度最高的标签,即便推出黑鲸、OVV等子品牌,签约林更新、许魏洲等青年偶像,仍难以扭转“中年男装”的刻板印象。
面对困境,周立宸大刀阔斧的开辟出两条改革主线:年轻化与全球化。在年轻化维度,品牌尝试重构叙事体系——与国潮IP联名推出“大闹天宫”系列,并在抖音、得物等平台加大内容电商投入,试图通过短视频种草与直播转化打造爆款单品。
全球化战略则更具突破性。海澜之家在东南亚市场深耕多年后,开始加速布局中亚、中东、非洲市场。例如,在印尼市场,海澜之家推出了适应热带气候的透气面料,并融入蜡染等传统工艺,形成独特的“新国货”标签。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海澜之家海外门店达111家,收入同比增长27.42%。
当然,挑战同样显著。尤其是面对H&M、优衣库、ZARA等诸多国际快时尚对手,海澜之家该如何在文化输出与商业盈利间找到平衡点,仍是未解之题。
未来之路:在深水区寻找新平衡
正如周建平所言:“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变化。”
海澜之家的IPO之旅,既是资本层面的战略扩张,更是品牌层面的代际突围。在Z世代消费崛起、国潮浪潮奔涌、全球化竞争加剧的深水区,这家“中国男装之王”能否借港股东风实现品牌重生,不仅关乎企业命运,更折射出中国民营企业在代际传承中的普遍命题——如何在守正与创新、传承与突破间找到永续发展的密钥。
而这场突围战的结果,或许将为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与年轻化提供新的范式与启示。
编辑:鞠君